一、老人監護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監護監護人人是指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一般來說,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都應設置監護人。我國《民法總則》規定的監護人有以下三種情況:被監護人的近親屬,包括、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和朋友。這些人雖然與近親屬不同,沒有必須擔任監護人的法律上的義務,但是,有些是自愿承擔監護責任的,經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同意,可以擔任監護人。
如果沒有上述監護人,則由社會和國家負責,由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二、對老人實施監護的依據是什么?
對老人實施監護的依據是《民法通則》第十七條的規定
1、《民法通則》第17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委為能力人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1)配偶;
(2)父母;
(3)成年子女;
(4)其他近親屬;
(5)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沒有第1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2、對精神病人不要有誤解,對于老人來說,如果老年病人喪失思維記憶,或因腦梗導致的喪失行為能力,或得了嚴重的老年癡呆等等,均屬于《民法通則》第17條規定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精神病人。
3、監護人資格是有法定順序的,順序在前者優先于在后者擔任監護人。但法定順序可以依監護人的協議而改變,前一順序監護人無監護能力或對被監護人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有權從后一順序中擇優確定一人或數人擔任監護人。
對監護人爭議的解決
《民法通則》第17條明確規定:對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定。沒有第1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老人作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無論是身體條件還是經濟條件都已經不如從前,所以他們需要監護人對他們進行照顧,在遇到什么事情時,幫助他們做決定,監護他們的生活和經濟等各方面的安全。我國法律有關于老人監護權的相關規定,哪些人能作為老人的監護人存在。
什么是監護權,監護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老人贍養費標準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營業執照不注銷下一家還能辦營業執照嗎
2020-11-08刑事訴訟辯護人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2020-12-04收據原件丟失,復印件有法律效力嗎
2021-02-13婚前贈與沒有結婚協議能不能生效
2021-01-16交通事故鑒定書
2021-01-03學校檔案弄丟是行政之訴還是侵權之訴
2020-11-13買二手房之前需要做哪些功課呢
2021-03-17承包關系中賠償責任
2021-01-22保險責任免除條款都是有效的嗎
2021-03-14全車盜搶險保險公司免責的情形
2020-11-23保險經營范圍和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有限制嗎
2020-12-14撞傷牙齒鑲牙在意外傷害險的理賠范圍呢嗎
2020-12-22什么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管理
2020-12-25土地出讓年限有什么規定
2021-03-10如何申請征地拆遷信息公開
2021-02-13違建拆除的一定沒有補償嗎
2020-12-31拆遷安置房質量有問題,拆遷戶可以拒絕收房嗎
2020-12-28鄭州宅基地建房拆遷如何補償
2021-02-02征地拆遷中怎樣維權
2021-01-02農村拆遷補償款投資股權是否要繳稅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