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成年人校園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未成年人校園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概念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而引發的有關賠償糾紛的案件。
(二)未成年人校園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特征其特點為四。
第一、受害人或致害人至少有一方系在校(包括幼兒園,以下同)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第二、是在校園內或者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發生的傷害。第三、受害人受到傷害主要是人身方面的傷害,同時包括精神損害或財產損失。第四、具有突發性、多發性、群體性、難以預見性等特征。
二、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
弄清學校與未成年學生的關系,是處理好此類案件至關重要的前提。未成年學生進入學校之后,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履行的不是監護職責,而是教育管理職責。這種教育管理職責不是由學校和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自行約定的,而是由法律直接加以規定的。其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義務教育法》第16條第2款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第14條、15條、16條等。法律的這些條款,對學校的性質、職責和對未成年學生的保護等,作了非常明確的規定。根據這些規定,學校是學生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其基本職能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發展其智力、培養其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學校必須同時履行教育和管理兩種職責,學校的這種教育管理職責,是法律給學校直接規定的法定職責。
有人認為把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履行的責任界定為教育管理職責會降低學校對未成年學生的保護責任。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在學校的法定教育管理職責中,已經完全包含要充分地保護未成年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種法定的管理責任的保護力度并不比監護責任的保護力度低。那種硬要把學校的教育管理職責變更為法律意義上的監護職責的認識,不但在法律上找不到依據,而且在實踐中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其實,學校的這種管理意義上的保護與監護人的法律意義上的監護,區別之一就在于歸責時適用的是不同的歸責原則:一個是過錯責任原則,一個是無過錯責任原則。所以,根據法律規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履行的只能是法定教育管理職責,而不能也完全沒有必要是監護職責。
三、校園傷害賠償案件的歸責原則
在民法理論中,侵權賠償案件的歸責原則主要有4個:一是過錯責任原則;二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三是公平責任原則;四是過錯推定原則。校園傷害賠償案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其中: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一般原則,而公平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是在特殊情況下的必要的補充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所謂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以過錯的存在為前提而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在這里,過錯責任原則的基本含義:一是有過錯,就要承擔責任;無過錯,則不承擔責任。二是有多大的過錯,就要承擔多大的責任。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賠償案件的一般歸責原則。由于校園傷害賠償案件屬于侵權賠償案件,所以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應當首先考慮根據過錯責任原則來進行處理。
1、關于責任人及其監護人的責任
在一般情況下,校園傷害賠償案件都有責任人。在確定賠償責任時,要根據責任人主觀上的過錯對事故的發生有無因果關系,來確定應不應當承擔責任,要根據責任人主觀上的過錯對事故的發生所起作用的大小,來確定應當承擔責任的大小。《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0條規定“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包括: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監護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人發生爭議,代理其進行訴訟。”根據上述規定,在未成年學生致人損害時,其監護人必須承擔賠償責任。這時,監護人所承擔的賠償責任,從歸責原則上說,是一種無過錯責任,從責任的性質上看,則是一種轉承責任,或者叫替代責任。法律之所以規定要讓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基于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之間的特定的監護關系。這種特定的監護關系,是監護人替被監護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和基礎。
2、關于學校的責任
在審判實踐中,讓監護人替被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是不是學校就不承擔任何責任了呢?不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0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從這條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校園傷害賠償案件中,學校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其前提是學校在主觀上必須有過錯。如果沒有過錯,則學校就不應當承擔責任。判斷學校到底有沒有過錯,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全面地加以具體分析,第一,要看學校是否盡到了對學生的管理職責,如是否落實了安全保護措施,校舍、設備、設施是否完好,能否確保學生安全等;第二,要看學校是否盡到了對學生的教育職責,如是否制定了有關的規章制度,是否認真地對學生進行了教育。第三,要看學校是否盡到了對學生的照顧責任,如是否及時制止學生的不當行為,是否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是否根據每個學生的年齡、智力等不同情況,分別給予了不同層次的照顧等。
未成年學生在校園或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因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傷害而形成的賠償案件,從其性質上說,屬于侵權賠償案件。在發生了校園傷害賠償案件之后,學校和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應不應當承擔責任?應當承擔怎么樣的責任?這是每一所學校和每一位學生家長都十分關注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0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要求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這一司法解釋明確將學校承擔的責任的原則界定為過錯責任原則。而對于在學校的傷害案件中學生的監護人應該如何承擔責任呢?《民法通則》第133條第1款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根據這一規定,學生家長在校園損害案件中應依無過錯責任原則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在校園損害賠償案件中,對于學校來講只有學校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學校沒有過錯則不承擔責任,對學校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而對于學生家長來講,不管其是否有過錯都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對學生的監護人則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也只能減輕他的民事責任,而不是免除。
(三)公平責任原則
所謂公平責任原則,是指在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沒有過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以公平作為價值判斷標準,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和可能,由各方當事人公平地分擔損失的歸則原則。《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里講的就是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實質是在任何一方當事人都沒有過錯,因而都不承擔過錯責任的情況下,由當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擔責任的歸責原則。在校園傷害賠償案件中,在特定的情況下可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在適用時,我們應當注意必須同時具備以下4個條件:
(1)必須是發生在學校或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如果不是發生在學校或學校組織的活動中,根據《民法通則》第133條的規定,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應當承擔責任,學校則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必須是各方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如果有一方當事人有過錯,則只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3)必須是意外事故,如果不是意外事故,則必定是因有責任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4)必須是嚴格堅持最后適用的原則。在處理校園傷害賠償案件的實踐中,我們應當:首先,看看各方當事人有沒有過錯。如果一方或者雙方都有過錯,就要考慮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其次,在不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情況下,再看看有沒有法律規定,是否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最后,只有在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都不能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考慮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在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時,我們還應當注意綜合考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被情感咨詢騙了幾千元怎么維權
2020-11-30商標續展的作用是什么
2020-11-21股票質押就是股權質押嗎
2021-02-23物業能在合同到期后收取物業費嗎
2020-12-12信用卡多久不還上征信
2021-01-25學生在校意外摔倒學校負什么責任嗎
2021-03-16土地糾紛有人做偽證可以報警嗎
2020-12-01私建房屋拆遷會補償嗎,哪些不賠償
2021-01-30終止勞動合同補償金的支付標準是什么
2020-11-15已經履行脫密期還需履行競業限制嗎
2020-11-25如何區分勞動關系勞務關系
2021-03-24國內運輸保險的保險范圍有哪些
2020-11-08保證續保條款是什么
2021-02-09保險合同中條款約定不明應如何理解
2020-12-21財產保險索賠申請書是怎樣的
2021-02-13保險法保險合同成立與生效要有什么條件
2021-01-10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有哪些權利
2020-11-29保險受益人能否更改
2021-02-14保險費率是如何確定的
2021-03-25團體保險業務發展空間分析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