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民法是為了解決民間的民事案件進行設立的法律,我國的相關未成年人和不能夠對事物辨認的人,在我國的法律中有著較為詳細的解釋和介紹。下面小編就《民法總則》規定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的人有哪些解釋,這類問題為大家進行解答。
一、民法總則怎么規定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的規定:“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一般情況下,成年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可以作為其近親屬向法院提出認定申請,其他與該公民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也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
申請程序。申請認定時除了應當提交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即需要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公民)的身份證、戶口簿或其他能證明雙方關系的資料外,還需填寫申請書,申請書應當寫明被申請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和根據,如當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或因處于植物人狀態無意識等。
二、什么是民事行為能力人?
限制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根據公民的意識能力或者智力狀況確定的,一種從年齡上推斷公民的心智尚未發育成熟。近期的人大代表會議中提出了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降為8歲。2017年3月15日審議通過的最新《民法通則》中已經明確規定,將我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調整為八周歲,因此規定8~1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另一種是因為患有精神病而導致的意思能力受限制。
身體有缺陷的殘疾人不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因為即使其身體有缺陷,并不影響其正常的思維意識,除非其年齡在8~18周歲或者患有間歇性精神病
第十三條: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根據以上法律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兩種:
1、八周歲以上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其中十六周歲以上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主要是指間歇性精神病人。其中間歇性精神病人在未發病、其精神狀況正常時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限制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根據公民的意識能力或者智力狀況確定的,一種從年齡上推斷公民的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因此規定8~1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另一種是因為患有精神病而導致的意思能力受限制。
相關的未成年人和一些特殊的人群不能夠對一些事務進行辨認,我國的法律對這類人的身體和法律都加以保護。需要監護人進行相應的監護責任,還應對其法律進行相應的保護。
知識產權法和民法的有什么關系呢
民法總則明確規定自然人享有什么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簽三年合同違約金多少
2020-11-25破產財產包含抵押財產嗎
2021-01-08質疑產品質量誰舉證
2021-01-22當事人在不知情下被簽合同有效嗎
2021-01-21對方虛假數據下簽的合同有效嗎
2021-01-10房產放棄贈與公證了沒過戶能反悔嗎
2020-11-20治安案件人跑了怎么辦
2020-12-03入職材料補齊提交哪些材料
2021-01-29試用期想離職公司不肯怎么辦
2021-02-27哪些項目不列入工資總額的范圍是什么
2020-12-23干15天辭職有工資嗎
2020-11-12“互碰自賠”處理機制的實行
2020-11-19加快發展出口產品責任險的對策
2021-01-02飛機買延誤險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3-09“私了”事故中證據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021-02-16發生大地震造成人員死亡保險能賠償嗎
2020-12-26投資型保險合同解除后,保單現金價值歸誰所有
2021-02-10原保險與再保險有什么區別
2021-02-05不可不知的保險術語
2021-03-15什么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