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稅收行政復議第14條,有了一項新的說明,有很多人,不太明白,這一條說明說明了什么,具體有什么內容?它包含了什么?包括它的規定是什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整理出稅收行政復議14條的分析。此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規定:“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這一規定確立了以下內容: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是其本身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國務院享有“行政終局裁決權”;國務院有權進行“二級復議”。筆者認為,這一規定值得商榷。
首先,這一規定不符合公正的原則。
《行政復議法》第四條明確規定了行政復議的基本原則,即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法律原則。公正原則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法律原則是什么?法律原則是法律上規定的用以進行法律推理的準則。法律原則不是法律規則,既沒有規定確定的事實狀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法律后果。但在創制法律、理解或適用法律過程中,他們是必不可少的〔1〕。法律原則是可以作為眾多法律規則之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的原理和準則,是“規則的規則”。因此,在行政復議中,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必須遵循公正的原則,即使是有關行政復議的立法也不例外。
公正或正義,即英文中的justice,是人類社會的美德和崇高理想,是人類生生不息的追求。本質上講,正義與公正是一致的:實現了正義,就實現了公正;違反了正義,也就破壞了公正。正義是法的靈魂,符合正義要求的法才具有道德效力,才是真正的法,才易于被一般社會成員所接受。違背正義的法最終會因為是惡法而迅速消亡。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是正義內涵的兩個重要方面,兩者都不容違背。程序正義意味著法律的實施與適用必須以符合一般社會成員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的方式進行。即法律適用的“過程”必須是合理的,可以為一般社會成員的內心所接受。現代法治理論認為,中立性原則現代程序的基本原則,是“程序的基礎”。它有兩個具體要求:一是法官同爭議的事實和利益沒有關聯性;二是法官不得對任何一方存在偏見或歧視。西方著名的法諺“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即是對這一原則的通俗歸納。
《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是其自身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這就使得其“自己成了自己案件的法官”,明顯違背了程序正義的要求。雖然在現實生活中,行政相對人往往追求實體正義而忽略了程序正義,但在程序正義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即使是正義的結果也可能會因為過程的不正義而不被社會一般成員認同。英國有一句古老的法律格言:“正義不但要伸張,而且必須眼見著被伸張。”美國也有類似的格言〔2〕。《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對這一理念的違反會導致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其自己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復議形同虛設。其復議決定即使是客觀公正的,也很難被行政相對人信服。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一規定違反了行政復議的基本法律原則之一——公正原則,理論上是無效的。
其次,這一規定不符合“司法最終解決原則”。
《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確立了國務院的“行政終局裁決權”。所謂行政終局裁決,是指當時人申請行政機關復議或復審,該行政機關所作出的決定為終局性的,當事人必須服從,不能再提起訴訟。行政終局裁決制度變相放棄了“司法最終裁決權”。其本質上是行政權超越了司法權,是對國際司法潮流的悖逆,是現代法治理念相違背的。
“法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概念。“法治”是指用事先制定的行為規則(法律)來進行治理,以事先公示的法律作為評價社會成員各項活動的唯一的準則和依據。一切服從于法律,一切受制于法律,法律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法治”與“人治”相比最大的優點就是“法治”可以排除“人治”的非理性,可以以更理性的態度和方式進行規范、管理和約束。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主張“法治應當優于一人之治”〔3〕。到了近現代更是如此。法治本身的優越性和價值在于法治代表理性、效率、文明、民主和秩序〔4〕。現代法治的一個基本命題是,任何法律爭議最終應當由法院裁決,司法是權利的最終救濟方式。行政復議與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關系甚密,理應由法院作出最終裁決。行政復議僅僅是給行政機關一個自我糾正錯誤的機會,而不應當是最終解決行政爭議的手段〔5〕。《行政復議法》第十四確立了國務院的行政終局裁決權。顯然違背了“司法最終解決原則”的基本要求,同時變相地剝奪了行政相對人請求司法裁判的權利,與現代法治精神相背離。這是現階段中國“膨脹的行政權力和弱小的司法權力”現象的一個具體體現。這種現象的存在將會使得現代法治“權力分力制衡”的進步理念對中國法治進程的影響大打折扣,同時也不利于對人權的保護。
再次,這一規定不符合“一級復議制度”。
“一級復議制度”是行政復議的基本制度之一。行政相對人即使對行政復議機關的行政復議決定不服,也不能再提出復議申請,而只能向法院提起訴訟。行政復議之所以確立一級復議制度,是基于如下理由:其一,盡快解決行政爭議;其二,司法最終解決原則。無論行政復議制度如何設置,它仍然是行政系統內部的一種自我糾錯制度,這種自我糾錯制度因其自身的缺陷難以做到完全客觀公正地審查被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而多級復議制度也難以彌補其自身的缺陷,只會導致行政爭議解決時間不必要的延長〔6〕。如果爭議解決的時間太長,那么又會違反《行政復議法》第四條規定的及時、便民原則。西方法諺云:“遲到的正義是非正義”。況且如前所述,司法方法是解決法律爭議的最終方法,不管行政復議設置幾級,最終還將歸于司法解決。在這種情形下,“一級復議制度”是最合適的選擇,否則將會導致行政資源的浪費,不利于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
綜上所述,《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的規定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應當對其進行修改,以近一步完善我國的行政復議制度。筆者認為,本條的規定可以修改為:“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國務院申請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如此修改后,表面上看,由以前的“二級復議”變成了“一級復議”,不利于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但從本質上考察,這一規定比現行行政復議法的規定合理得多。
一、這樣修改以后可以彌補前述現行行政復議法規定的缺陷。修改后的規定符合行政復議法確立的合法、及時、便民的原則,使行政復議法規定的內容前后統一,有利于維護行政復議法內容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修改以后的規定符合行政復議法確立的“一級復議制度”,還可以解決現行規定與“司法最終解決原則”的矛盾,有利于法治精神的發揚和中國法治進程的良性推進。
二、這樣修改以后可以使得行政復議制度的具體規則更加符合行政復議的一般模式。如前所述,行政復議制度是行政系統內部的一種自我糾錯機制,是行政系統內部上下級之間領導和監督關系的具體體現。修改以后,作為上一級行政機關的國務院成了下級的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直接行政復議機關,符合行政復議“上級領導、監督下級” 的一般模式,同時避免了“行政終局裁決”現象的出現,與現代法治潮流相一致。無論從理論的角度考察,還是從現實的角度出發,這樣修改都是必要的。
以上全文便是對稅收行政復議14條的詳細分析及復議法的釋義。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行政復議制度是最合適的選擇,不會導致行政資源的浪費,也利于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到律霸進行法律咨詢。
交通事故行政復議期限是多久
交通事故不符責任認定申請復議期限是多久
可以申請復議的八種特殊交通違章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養殖場遭遇禁養或環境污染關停等,如何進行維權
2020-12-04賣額溫槍需要資質嗎
2021-01-29事實婚姻關系的子女怎么上戶口
2021-02-21工傷的索賠計算
2021-03-25擔保合同無效怎么處理
2021-03-04船舶代理費誰支付的
2021-02-12婚內能主張居住權嗎
2021-01-06員工不想與單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單位該怎么辦?
2020-12-02工會經費上繳比例是多少
2020-12-10產假期間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0-12-17裁員補償標準怎么算
2020-11-12飛機延誤賠償險標準
2021-03-21一般附加險有哪些險別
2021-03-05保險公估人按公估方與委托方不同的分類是怎樣的
2021-01-18保險合同解除的特征是怎樣的
2020-11-20車輛轉賣未告知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可拒賠嗎
2020-12-10保險保全手續怎么辦
2021-03-04貨車司機沒有資格證保險公司賠嗎
2021-03-02機動車掛靠運營,誰享有保險利益?
2021-02-10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據什么認定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