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解釋》)的規定,發包人與雇主承擔連帶責任,雇員可以選擇賠償義務主體,發包人與雇主都有義務賠償。但在內部責任份額的承擔上,《若干解釋》并未作具體規定。實踐操作中,各地法院基于對法律理解的不同也出現了不同的審判結果。
《若干解釋》第11條第2款的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雇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一規定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16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標準或者行業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不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第86條“生產經營單位將生產經營項目、場所、設備發包或者出租給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或者相應資質的單位或者個人的,……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與承包方、承租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第22條、第29條的規定。
發包人、分包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情況主要發生在國家對一些特殊的生產經營有特別資質要求的領域。因此,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承包人(雇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而仍然發包,該行為就違反了法定義務,與造成實際損害后果的雇主就具有共同的過錯,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構成了共同侵權,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在審理中,對發包人基于選任不當對承包人的雇員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后能否追償,存在兩種不同觀點:觀點一認為發包人可以全額追償,由于雇主對雇員承擔的是一種無過錯責任,且雇主對雇員的損害賠償是終極責任承擔者雇主對雇員損害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即雇主作為雇員損害的終極責任承擔者,而發包人、分包人基于選任過錯而承擔的連帶賠償責任其實是一種先行支付責任,因此發包人、分包人履行賠償義務后可以向雇主追償;觀點二認為發包人對自己過錯所應承擔的部分不可追償,理由是發包人選任不當已違反法定義務,與雇主構成共同侵權,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有相應過錯就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這樣符合公平正義原則。[2]
(一)對于終極民事責任的理解
民事責任,是對民事法律責任的簡稱,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因實施了民事違法行為,根據民法所承擔的對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后果或者基于法律特別規定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4]民事責任屬于法律責任的一種,是保障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實現的重要措施。
依民事責任的承擔人對其承擔責任后,是否可追償為標準,而將各種民事責任形式劃分為終極責任和非終極責任。終極責任的定義,筆者認為,是基于主要的法律關系而產生,違反終極義務而產生的民事責任。非終極責任則是基于從屬的法律關系而產生,違反非終極義務,由非最終責任承擔者承擔的民事責任,如保證責任系非終極責任的普遍形式。在保證借款關系中,借款關系應為主要的法律關系,保證關系應為從屬的法律關系。在主要的法律關系中,債務人負有終極義務,如債務人不履行該終極義務,應該承擔終極責任。在從屬法律關系中,保證人負有非終極義務,如保證人不能履行該非終極義務,就應該承擔有關的非終極責任,即保證責任。以終極責任和非終極責任的觀點視之,保證責任應為非終極責任,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后,有權向債務人追償。
雇主與發包人責任承擔確定后,對于雙方共同侵權責任的具體份額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兩點作為參考:
1.根據公平和利益平衡原則來確定。從利益法學派的觀點來看,侵權行為法保護的終極價值就應該是:安全、自由、平等,侵權行為法上歸責原則的變遷正是體現了侵權行為法自身尋找“黃金分割點”的努力。正是該“黃金分割點”提供了一條如何平衡“行動自由”與“權益保護”的合理路徑。[9]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確認了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公平是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準來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確定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的要求。故作為一個原則,反映了實現當事人之間利益平衡的要求,從立法角度看,公平原則是立法者以利益平衡的價值判斷標準來安排民事主體間的財產和人身關系,確定當事人在利益平衡基礎上所各自擁有的民事權利義務。在雇傭關系中,雇員的勞動直接為雇主創造利潤,雇員傷害應當計入雇主的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因其獲得收益高于發包人獲得的收益,根據利益得失平衡原則,所受損失應當參照雙方的收益比例,合理地劃分責任比例。
2.根據雇主與發包人的過錯程度進行區分。侵權過錯程度的區分可以追溯至羅馬法,羅馬法將過錯區分為故意、重大過失和輕過失,[10]該理論對大陸法系民法及英美法系的判例都產生過重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侵權責任的成立及侵權承擔的責任范圍。而過錯程度與責任相一致的思想,起源于16至17世紀的古典自然法思想。從自然法的公平正義的觀點出發,古典自然法學派認為,任何人致他人損害均應賠償,但賠償須以過失為前提,即過失應與賠償成比例。[11]本案中,在排除了受害雇員本身的因素后,雇員在為雇主提供勞務,其人身置于雇主一定的控制支配下。雇主可以根據雇傭關系指揮命令雇員的用工行為,且雇員所為勞動之收益歸屬于雇主。雇主享有支配控制雇員人身的權利,理應承擔雇員受損的責任,如此權利義務方能平衡。再者,雇主直接受有雇員勞動產生的收益,雇主有責任保障為其贏取利益的雇員的用工安全,也有能力在雇員受損時給于賠償,發包人無法直接對雇員的活動進行管理,僅應盡到作為誠信善意之人的注意義務,其過錯表現在對雇主選任、監督、管理疏于注意義務.
由此可見,雇主對于雇員受害的過錯遠大于發包人的過錯,應當承擔主要賠償義務,而發包方的所承擔的賠償義務要輕于雇主。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重婚罪雙方都要坐牢嗎
2021-03-01醫療損害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2020-12-12監事屬于董事會成員嗎
2021-01-05固定資產貸款流程是什么
2020-12-03老人有退休金能主張贍養費嗎
2020-12-31判決書生效后多長時間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2021-03-01父母贈與兒子兒媳房產可以反悔嗎
2020-12-12侵犯姓名權無財產損失是否需要賠償
2021-03-25公司上班試用期提離職不批準怎么辦
2021-02-19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全文
2020-11-17什么情況必須先進行勞動仲裁
2020-12-24投保了交強險,商業第三者責任險還有沒有投保必要?如要購買選擇
2020-12-26免責條款不說明保險事故就不免責
2021-02-10意外傷害保險理賠時效是多久
2020-12-05保險合同轉讓的程序有哪些
2021-02-17被保險人酒后駕車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1-01-18非直系親屬關系可以買保險嗎
2021-02-12保險代理人冒用客戶名義騙領借款,保險代理人構成何罪
2021-02-18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四條是怎樣的
2020-12-26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責任保險規定具體是什么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