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合約代客理財糾紛如何處理(《合同法》《擔保法》與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施行后失效)
隨著通貨膨脹的預期逐漸形成共識,相信負利率加大的壓力會導致更多的投資者采取委托理財等方式來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在這里,我們將陸續刊登證券市場中發生的委托理財案例,希望對投資者具有參考和借鑒意義。關于合同中的“保底條款”是否有效等委托理財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在以下案例中,我們會聽到法律界人士的不同聲音。同時,歡迎廣大讀者和業內人士參與討論。
案例:
原告甲公司為實業開發公司,被告乙公司為一家綜合類證券*司。雙方簽訂《委托資產管理合同》,約定甲公司委托乙公司管理甲公司的資產人民幣8000萬元。
合同約定的主要內容為:
1、乙公司有完全獨立的自主權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管理受托資產,投資于有價證券;
2、乙公司為甲公司開設專門資金賬戶,實行分戶管理,乙公司每季度應向甲公司提供一份資產管理報告和投資經理報告;
3、乙公司承諾維護甲公司委托資產本金的完整和安全;委托資產的實際年收益率低于6%時,免收管理費,實際年收益率高于6%時,按超過6%的部分收取40%作為管理費;
4、乙公司在合同終止時應對委托資產進行清算,并向甲公司提交清算報告,扣除應付稅費及管理費后的剩余財產全額返還甲公司;在合同終止時,如甲公司賬戶內有未上市的有價證券,清算價格按發行價計算,甲公司賬戶是否留有有價證券,由甲公司決定。
合同簽訂后,甲公司將8000萬元人民幣資金交付給乙公司管理。合同期滿后,乙公司仍將甲公司托管的資產投資運作于股票市場,并向甲公司要求合同延期,甲公司未同意合同延期。
2002年7月中國證監會作出核準乙公司受托投資管理業務資格,乙公司經工商管理部門核準從事“基金和資產管理業務”并換發了營業執照。2002年7月底,乙公司付給甲公司700萬元。2002年8月甲公司的工作人員在乙公司提交的資產管理業務清算報告客戶意見欄簽字確認后,將乙公司營業部中甲公司的資金賬戶銷戶,并將賬戶中的全部資金6220萬元轉入甲公司的銀行賬戶。
此后,甲公司書面要求乙公司按合同約定賠償本金損失1080萬元,乙公司不同意甲公司的要求。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請求為:1、判令乙公司賠償本金損失1080萬元;2、判令乙公司支付遲延付款的違約金150萬元。乙公司辯稱:1080萬元投資損失完全是市場風險,根據法律的規定,應由委托人自行承擔;甲公司要求全額返還8000萬元本金,違反國家禁止性規定。雙方已于2002年8月就《委托資產管理合同》完成清算,債權債務關系已經消滅。請求法院駁回甲公司的訴訟請求。
法院認為,乙公司與甲公司簽訂的《委托資產管理合同》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屬有效。至于《委托資產管理合同》中“管理方承諾維護委托方資產本金的完整和安全”的約定,是否表明乙公司負有返還委托資產本金的義務,并不明確。按照甲公司對該合同條款的解釋,將導致該條款因違反《證券法》第143條的規定而無效。當有爭議的解釋直接涉及合同條款的效力問題時,應采納使合同條款有效的解釋。因此對上述條款,應解釋為乙公司應依法對托管的資產進行嚴格的分戶實名管理,保證被托管資產的完整和安全,不受挪用或與其他資產混合管理等危害。因此甲公司關于乙公司應保證其本金完整返還的主張不能支持。甲公司應對其工作人員在結算報告上確認簽字的行為承擔法律后果。因此,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分析: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殷*平教授:對于有合法經營資格的證券公司簽訂的受托投資管理業務合同,是否認定有效也應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探求表述隱晦的合同文字背后的真實意思,也是法官的責任。關于合同法中所體現的促進交易、對有歧義的表述盡可能采取使合同條款有效的解釋的精神,不能機械地理解,要特別注意考慮法律要求我們促進和保護的交易是什么性質的交易,對有爭議的合同條款認定其有效或無效要看它對法律追求的正義、社會秩序是否有害。促進交易不是沒有原則的。
在此案例中,“管理方承諾維護委托方資產本金的完整和安全”的約定,其真實意思確實違反了《證券法》第143條關于禁止承諾賠償證券買賣的損失的規定,法官也看到了按照甲公司對該合同條款的解釋,將導致該條款的無效。我認為促成這樣的交易不符合法律的精神,因為它不利于良好的社會秩序的建立、不符合社會利益。如果確認這樣的合同條款有效,無論對哪一方當事人有利,其社會效果都是不好的,它不僅會讓更多的投資者忽視風險,而且,實質上是放縱了券商違法經營的行為。
另外,在此類合同中,證券公司對客戶證券買賣的收益或者賠償證券買賣的損失作出承諾,不僅該條款應該認定為無效條款,連整個合同都應該認定無效,因為這種條款是該類合同的基礎性條款,往往是投資者簽約的前提。所以不能適用《合同法》第56條的規定確認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否則更是放縱了違法違規經營的券商,幫助券商不承擔任何風險地欺詐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下,特別要強調法官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質正義觀。片面追求形式正義可能引起社會的實質不公,在這種情況下,法所要實現的價值首先在于實質正義。意思自治、合同自由的存在和發展,不能以犧牲社會秩序為代價。社會的發展要求在法律規則的實施標準中,不僅要求主體的行為符合法律規范本身文意的規定,而且要求主體的行為結果也不違背法律規范的內在精神和合理預期。經濟管理、執法及司法機關應當從社會利益出發,在履行職責時仔細權衡利害和利弊,而不是機械地理解、適用法條而做出有違實質正義和社會利益的決斷。
認定合同無效,并不表明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保護,也不等于對合同無效有過錯的任何一方不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及其它形式的法律責任。對于證券領域的違法代客理財、代客操盤、受托資產管理等合同糾紛,法院除了按照《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公平確定當事人應該承擔的民事責任之外,還有責任向證券監管機構提出司法建議。鑒于證券領域違法違規經營行為有很強的隱蔽性,如果不是爭議提交法院解決,監管機構很難掌握有關的具體情況,法官提出司法建議有利于監管機構發現問題并及時作出處理、處罰,追究違法經營者的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如果能夠建立起這樣的信息溝通機制,社會各方面齊抓共管、協調行動,違法經營者也會少一些僥幸心理,證券市場秩序就會更好,投資者利益的保護才會真正落到實處。從案例中,我們還應該思考法律允許證券公司受托資產管理是否適當的問題。我的看法是,允許證券公司受托資產管理實際上是與《證券法》第142規定“證券公司辦理經紀業務,不得接受客戶的全權委托而決定證券買賣、選擇證券種類、決定買賣數量或者買賣價格”的精神相違背的。而且,我們還應該看到,在實際的委托理財合同中,證券公司一般都會明確或含蓄地對客戶承諾收益或虧損承擔,否則,在券商經營狀況普遍不佳的情況下,是否還有投資者愿意將資產委托給其管理、全權操作,值得懷疑。換句話說,只要允許證券公司受托管理資產,大多數情況下,券商為招徠業務,會對客戶投資收益或者賠償的損失作出承諾。盡管法律本意是好的,但是實際上會造成默許或縱容證券公司違法經營。因此,在我國目前證券市場還不夠規范、證券公司的守法經營意識和誠信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允許證券公司受托資產管理的政策應該慎之又慎。
公公聞達律師事務所宋一欣律師:這個案例所反映的問題,實質上是委托理財引起的糾紛問題。在該案中,法院作出的判決也并無不當。證券公司的委托理財是必須經金融監管機構核準的,根據《證券法》第143條法律的禁止性規定,“證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對客戶證券買賣的收益或者賠償證券買賣的損失作出承諾”及《合同法》有關格式條款的解釋,法院作出的判決也是恰當的,且雙方已辦妥清算、銷戶,則可以視為對結算的認同。
委托理財合同糾紛可能引起的民事責任承擔可能有如下方面:
(1)有效合同履行中發生受托資金損失的,按合同約定處理,若無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應當按照合同當事人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都無過錯的,客戶自行承擔其資產損失。
(2)因合同無效造成受托資金損失的,應當根據各方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過錯的性質和程度、過錯與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來確定民事責任的承擔。
(3)對保底條款提供的擔保被認定無效的,擔保人的責任按《擔保法》來處理。
(4)監管人違反承諾造成受托資金損失的,監管人應根據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5)管理人、監管人挪用受托資金或存在欺詐行為造成客戶利益損失的,管理人、監管人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或連帶賠償責任。
而委托理財合同中保底條款的效力問題卻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對此,法院應不得輕易認定合同無效。但委托理財合同只有在下列情況之一時,法院可以認定合同無效: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假借委托理財合同名義從事內幕交易、操縱市場、高息攬存、洗錢等金融違法、違規、犯罪行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合同被認定無效,并不影響委托理財過程中進行的相關證券、期貨等系統交易行為的效力。
客戶與管理人在委托理財合同中約定管理人無論盈虧均按雙方約定的保底比率保證客戶的收益,超出保底收益的盈利則全部歸管理人所有或由雙方按事先約定的比例分紅的,除存在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外,法院也不應認定該保底條款無效。而管理人、監管人或其他第三人為保底條款提供擔保的,法院也不應輕易認定該擔保無效。而客戶與管理人在委托理財合同中約定委托理財的盈利由雙方按事先約定的比例分紅的條款,法院則應認定為有效。而證監會正在制訂中的《證券公司客戶管理試行辦法細則》中也有類似保本功能的條款。
委托理財合同當事人一方以對方違約、違規或違法致使其遭受損失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并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條件的,法院應以委托理財合同糾紛案由受理。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或者還有其他任何疑問,歡迎您通過律霸網來委托本地資深律師進行法律咨詢,從而為您提供更為專業的法律服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幫別人擔保貸款的后果
2021-01-04行政處罰再次違法,是否還可以進行立案受理
2021-02-17商標侵權經銷商有責任嗎
2021-01-21專利轉讓過程中合同須約定的事項有哪些
2021-02-25不動產證是哪三證合一
2020-11-15身體損害認定交警承擔費用嗎
2020-12-07借條可以打印再簽字嗎
2021-01-13電子商務法全文內容是怎樣的
2021-02-03法院保全費是什么意思
2021-01-05外公屬于非直系親屬嗎
2020-12-28什么是交通事故傷殘鑒定
2021-02-13多份遺囑之間有沖突,該怎么辦
2021-01-29離職之后三個月才給工資合法嗎
2021-01-21期待利益不予賠償該怎樣理解
2020-11-19怎么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19勞務派遣職業病如何認定
2021-01-25勞務外包的意義
2021-03-22煤火費勞動仲裁可追溯幾年
2021-02-11投保人壽保險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6商務旅行人身意外傷害險是否屬于稅前扣除的范圍
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