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組織形式有多種: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等,分別受《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的調整,中小企業投資人因為不了解各種組織形式各自的法律特征,常常導致投資人認識與法律規范之間的錯位,因而產生始料不及的糾紛和法律風險。
一、實際上是合伙企業,投資人卻誤以為設立和經營的是公司。
導致合伙人之間對權利認知錯位,合伙人對外無限責任與有限責任的認識錯位。
二、自以為設立和經營的是有限公司,實際上是個人獨資企業。
“夫妻公司”“父子公司”以及新公司法實施后的“一人公司”是實踐中常見的中小企業組織形式。投資人誤以為“公司是我的,公司的財產也就是我的”,經營中將公司財產與家庭或個人財產混為一體,結果對外發生糾紛的時候可能招致公司人格的喪失,失去“有限責任”的保護,《公司法》第六十三條就明確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三、“影子”公司,出于種種原因,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公司登記股東不一致。
登記股東相當于實際出資人的“影子”。這種公司在“身子”與“影子”因為情勢變更不再默契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外部責任承擔和內部利益分配方面的糾紛和法律風險。
四、不規范的所謂“集團公司”
企業家在具備一定的實力后,因為種種因素的考慮,開始朝集團化方向發展,但是沒有注意企業集團組織的規范化,沒有在法律上確立“集團”成員之間的資金、財務、人事、業務等等關系,導致“集團”人格的虛化,甚至“集團”成員管理的混亂,進而對“集團”核心企業造成重大不良影響。
五、不規范的“聯營企業”
中小企業解決資金需求的一個常見辦法就是拉朋友或其他公司合作聯營,但是他人因不了解或不放心企業的前景,不愿意承擔經營風險,于是公司老板就許諾對方,只要投資做公司股東,可以按照固定比例收取收益,不參與經營,也不承擔公司經營風險和其他債務。這在法律上會被定性“名為聯營實為借貸”,當公司出現雙方意料之外的虧損或贏利的時候,為虧損的承擔和利潤的享受,往往產生糾紛。
六、公司治理結構不科學、不規范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憲法”,公司設立時就應在公司章程中明確設計好未來公司的治理結構。很多企業往往不重視公司章程設計,不重視公司治理結構,經營中往往出現小股東權益得不到保護,或者大股東良好的公司管理意圖得不到貫徹,甚至陷入公司僵局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新修訂的商標法主要修改了哪些內容
2021-02-10征收房屋應先補償后搬遷
2021-02-20離婚了房產證還押在銀行如何過戶
2021-03-10單位過錯造成員工自殺如何賠償
2021-01-16勞動合同期限空白可以嗎
2021-03-20確認勞動關系能否中斷索要工資的時效
2021-01-21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后應該如何辦理轉移手續
2020-12-24給孩子買壽險要注意什么
2020-11-28人壽保險拒賠原因都有什么
2020-11-26向壽險公司索賠時注意什么
2020-12-15猝死在不在意外險理賠范疇
2021-02-08“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是否可以作為雙方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0-12-05保險合同中間人與保險合同輔助人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29什么是人身保險合同
2020-11-18代簽名人身保險保單法律效力問題研究
2021-02-14購買交通保險應注意什么
2021-01-08家屬是否屬被保險人引索賠糾紛
2021-03-19保險代理合同(四)
2021-02-22土地轉讓收費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13拆遷安置房糾紛時效有期限要求嗎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