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執行新規的,如果是政府機構會按照相關的法律條款處罰,如果是個人嚴重的話構成犯罪。
不作為
不作為是相對于作為而言的,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的法律義務,并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不作為是行為的一種特殊方式,與作為具有一種相反關系。
2015年2月10日,保定市召開“深化整改、從嚴治理、提升效能、促進發展”專項行動典型案件新聞發布會,通報白溝新城有關職能部門不作為、亂作為典型案件,對17人進行了責任追究。
行為釋義
不作為的行為性是可以成立的
由于不作為的復雜性,它一直是行為理論上爭論的焦點問題。不作為是不是一種行為,這本身就是一個有待論證問題。各種行為理論都力圖證明不作為的行為性,可以說,有作為的行為性是檢測各種行為理論的試金石。
不作為的行為性在證明上的困難緣自它是身體的靜止,即不像作為那樣存在身體的外部動作,在單純物理意義上是一種“無”的狀態。因此,從物體的意義上難以證明不作為的行為性。為此,在不作為的行為性的證明中,往往引入目的性與規范性的視角,這種努力是有一定價值的。但又都不無片面性。
對于不作為的行為性的解釋
不能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應當采取一種綜合的解釋。其中,社會的規范評價與行為人的態度這兩個方面是至關重要的。在一定的社會中,人與人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經法律的確認而形成以權利義務關系為核心的法律關系。權利和義務是同一法律關系的兩個不同側面,兩者互相依賴又互相轉化。承擔一定的法律義務實際上就是他人的權利和以實現的前提,而行使本人的權利也必須以他人履行一定的義務為基礎。
因此,作為是一種公然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不履行自己應當并且能夠履行的義務的不作為同樣是一種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不作為與作為具有等價性,即在否定的價值上是相同的,這是由社會的規范評價所得出的必然結論。不僅如此,不作為雖然在物理意義上是“無”,但這種“無”的狀態本身是受行為人的主觀意志支配的,因而從人的態度上來判斷也是一種“有”,在故意的不作為的情況下,不作為正是行為人之所欲為;而在過失的不作為(忘卻犯)的情況下,行為人表面上看對于不作為沒有意識到,但存在意識的義務,因而仍然可以歸結為是行為人的態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批準環境影響報告書需要些什么步驟
2021-03-06岀資人是否承擔連帶責任
2020-12-04眾籌股權投資協議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11交通事故傷殘賠償可否另行訴訟
2021-02-20贈與合同受贈方不知道成立嗎
2021-03-18贍養糾紛舉證要哪些證據
2020-12-09移送管轄保全是否變更法院
2021-03-06房屋抵押登記程序是怎樣的
2021-02-28醫療服務合同的完全賠償原則有哪些
2021-03-19賣房合同代理簽字成立嗎
2021-02-06第三方勞務派遣合法嗎
2020-11-10資產重組職工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05保險人對免責條款未履行提示說明需要承擔什么后果
2021-01-28發生保險糾紛時應怎么辦
2021-02-02農村開荒地有年限規定嗎
2021-03-04漁業承包合同的范本(一)
2020-12-05什么叫做土地承包經營權
2020-11-14林地承包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1-03-22兩類“地補”糾紛應當作為民事案件由法院立案審理
2021-02-19土地轉讓村長簽字蓋章有效嗎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