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執行新規的,如果是政府機構會按照相關的法律條款處罰,如果是個人嚴重的話構成犯罪。
不作為
不作為是相對于作為而言的,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的法律義務,并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不作為是行為的一種特殊方式,與作為具有一種相反關系。
2015年2月10日,保定市召開“深化整改、從嚴治理、提升效能、促進發展”專項行動典型案件新聞發布會,通報白溝新城有關職能部門不作為、亂作為典型案件,對17人進行了責任追究。
行為釋義
不作為的行為性是可以成立的
由于不作為的復雜性,它一直是行為理論上爭論的焦點問題。不作為是不是一種行為,這本身就是一個有待論證問題。各種行為理論都力圖證明不作為的行為性,可以說,有作為的行為性是檢測各種行為理論的試金石。
不作為的行為性在證明上的困難緣自它是身體的靜止,即不像作為那樣存在身體的外部動作,在單純物理意義上是一種“無”的狀態。因此,從物體的意義上難以證明不作為的行為性。為此,在不作為的行為性的證明中,往往引入目的性與規范性的視角,這種努力是有一定價值的。但又都不無片面性。
對于不作為的行為性的解釋
不能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應當采取一種綜合的解釋。其中,社會的規范評價與行為人的態度這兩個方面是至關重要的。在一定的社會中,人與人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經法律的確認而形成以權利義務關系為核心的法律關系。權利和義務是同一法律關系的兩個不同側面,兩者互相依賴又互相轉化。承擔一定的法律義務實際上就是他人的權利和以實現的前提,而行使本人的權利也必須以他人履行一定的義務為基礎。
因此,作為是一種公然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不履行自己應當并且能夠履行的義務的不作為同樣是一種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不作為與作為具有等價性,即在否定的價值上是相同的,這是由社會的規范評價所得出的必然結論。不僅如此,不作為雖然在物理意義上是“無”,但這種“無”的狀態本身是受行為人的主觀意志支配的,因而從人的態度上來判斷也是一種“有”,在故意的不作為的情況下,不作為正是行為人之所欲為;而在過失的不作為(忘卻犯)的情況下,行為人表面上看對于不作為沒有意識到,但存在意識的義務,因而仍然可以歸結為是行為人的態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起訴醫院的流程是什么
2021-03-21公證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12勞動爭議管轄權異議上訴狀
2021-01-13在工地干活砸掉了兩顆門牙,如何申請工傷賠償
2021-03-18交通事故導致舊病發作怎么賠償
2021-01-12交通責任認定書對方不簽字怎么辦
2020-12-16離婚協議書反悔如何處理
2021-02-28是不是只要雙方沒有簽訂合同,就不須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何劃分
2021-01-21企業單方面解約應如何賠償
2020-11-23土地糾紛告狀村委會是民告官嗎
2021-02-20勞務外包是什么意思
2021-02-16被保險人死亡后,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0-11-10滴滴快車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3保險理賠多久到賬
2021-02-14保險法上的近因原則是怎樣的
2020-11-24投保人誤報年齡的后果是什么
2020-12-02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有什么不同
2021-02-15土地承包的經營權流轉是什么意思
2021-03-25拆遷補償方案就是最終的補償了嗎不能再提高了嗎
2020-11-17農村營業房拆遷,補償按照住宅給合理嗎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