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有:當事人的名稱和實際名稱不一樣,出生日期與實際不符,住址與實際有出入,更有甚者三者都與實際不一致。
原因有三:一是在交往過程中,原告往往只知道被告的“外號”卻不知其真實名稱,故在寫欠條時只寫“外號”而不寫真實名稱,或是在確定名稱真實的情況下,卻不知年齡,往往只寫大概的年齡。二是部分案件在立案和庭審過程中法官對當事人審查不夠,一般按原告的說法來確定,不進一步核實。尤其在缺席判決情況下,對被告信息更是只聽原告的說法。三是部分審判人員對《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關于起訴條件的理解不夠,或理解不一,法律又未明確規定查明的詳細標準,導致標準不一。
一是在立案階段,應要求原告提供被告具體明確的身份信息。《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起訴時必須有明確的被告。故在立案時,應當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來審查當事人提供的身份信息及其它信息,對信息不全的,應當告知原告及時補充提供,對只有“外號”身份信息的起訴狀,原告又不予補充信息的,可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裁定不予受理。
二是在庭審程序中,應注意查明當事人詳細的身份信息,必要時可自行收集或因當事人申請而收集。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最高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回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應由人民法院調查收集。因此,當事人信息不清的,應認定為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法院可依職權向有關機關調查,也可由原告在舉證期限內向法院申請調取被告戶籍信息。
三是在執行過程中,進一步核實當事人身份信息。執行中對于生效裁判文書中當事人身份信息不明確的,可依職權到公安機關調取戶籍信息,讓申請人進一步核實被執行人的身份。確認被申請人身份信息后,對債權類的案件,則通過身份信息來查詢其銀行存款、車輛登記、住房情況等等可供執行的線索;對于其它類型案件,則通過確認身份信息來采取拘傳、拘留等強制措施。
在執行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核實當事人身份信息。執行中對于生效裁判文書中當事人身份信息不明確的,可依職權到公安機關調取戶籍信息,讓申請人進一步核實被執行人的身份。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對公承諾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范圍是怎樣的
2020-12-26涉外婚姻財產法院怎么判
2021-02-03私人租地合同協議書沒有合同期有效嗎
2020-12-05抵押貸款算房貸記錄嗎
2020-12-25如何正確認識離婚損害賠償制度
2021-02-27非法盜用他人信息怎么處理
2021-02-18停工留薪期是否可以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04內部調崗定義
2020-12-28退休職工死亡撫恤金發放標準是什么
2020-12-25人壽保險合同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0-12-26壽險投保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22什么是意外傷害
2020-12-20女朋友可以成為保險合同的受益人嗎
2021-02-05保險合同的失效與復效是什么意思
2021-01-05得過抑郁癥還能否購買人壽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
2020-12-19保險利益的確立條件有哪些
2020-11-09存錢卻“買”了保險 保費能要回來嗎?
2020-11-25出口產品責任保險概念
2021-03-24土地承包經營權是用益物權不屬個人遺產能不能繼承
2021-01-15住宅改為營業房,遇到拆遷該如何補償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