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關于刑事責任能力,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甲第一次吸毒產生幻覺,誤以為伍某在追殺自己,用木棒將伍某打成重傷。甲的行為成立過失致人重傷罪
B.乙以殺人故意刀砍陸某時突發精神病,繼續猛砍致陸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種學說,乙都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C.丙因實施爆炸被抓,相關證據足以證明丙已滿15周歲,但無法查明具體出生日期。不能追究丙的刑事責任
D.丁在14周歲生日當晚故意砍殺張某,后心生悔意將其送往醫院搶救,張某仍于次日死亡。應追究丁的刑事責任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認識自己特定行為的性質、結果與意義的能力,而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支配自己實施或者不實施特定行為的能力。
選項A正確。對于假想防衛,應當按照對事實認識錯誤的一般原則解決其刑事責任問題,即:①假想防衛不可能構成故意犯罪。②在假想防衛的情況下,如果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失,應以過失犯罪論處。③在假想防衛的情況下,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沒有罪過,其危害結果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則是意外事件,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本題中,“甲誤以為伍某在追殺自己”屬于假想防衛,是“吸毒產生的幻覺”,主觀上存在過失,因此成立過失致人重傷罪。
選項B錯誤。對于間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問題,理論上有不同學說。(1)將具有責任能力時的實行行為與陷入無責任能力后的實行行為作為“一體”化,“一個”行為來考慮,從而肯定行為人對陷入無責任能力時的引起結果發生的行為也具有責任能力。按照這個觀點,乙的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2)作為因果關系的錯誤問題來解決。即在陷入無責任能力狀態前就已經存在犯罪的未遂。對行為人是否適用既遂的刑罰就取決于無責任能力狀態的出現是否表現為因果關系的非重大偏離。如果因果關系的偏離重大,行為人便不承擔既遂責任。在本案中,因果關系的偏離并不重大,因此行為人應負既遂的責任。因此,按照兩種不同理論得出的結論都是乙的行為構成犯罪既遂。
選項C錯誤。對于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確實無法查明的,應當推定其沒有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證據足以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但是無法準確查明被告人具體出生日期的,應當認定其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選項D錯誤。刑法所規定的年齡是指實足年齡,而不是虛歲。實足年齡以日計算,并且按公歷的年、月、日計算。生日當天不包括在內。因此,“在14周歲生日當晚故意砍殺張某”,此時未滿14周歲,不構成故意殺人罪。同時,這里積極采取救助措施,也不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自然災害死亡由誰賠償
2021-03-08專利申請的消極條件是什么
2020-12-04把抵押的車賣了是否違法犯罪
2021-03-07碰撞痕跡鑒定結果不服怎么辦
2021-01-19刑事拘留的程序是什么
2021-01-09監護過失是否要承擔侵權責任
2020-12-31農村房屋無證怎么贈與
2020-11-22判決書下來后多久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2021-03-08滿足什么條件才會注冊倉單
2021-02-02老人超市滑倒可以索賠嗎
2021-01-13勞務合作協議書范本
2020-12-03公司單方調崗降薪是否屬于違法
2021-01-20交通意外險與人身意外險有何區別
2020-11-11車險理賠“過期” 責任究竟在誰
2021-01-04免賠額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0-12-14村委會可以簽訂土地轉讓協議嗎
2021-02-25拆遷補償協議誰有權查閱
2021-03-05征地拆遷違章建筑是否有補償
2021-01-20房屋拆遷補償的時間及金額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8關于房屋拆遷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