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司性質和受讓人的不同,股權轉讓糾紛的復雜性也不同。股權轉讓糾紛主要集中在有限公司股東向非股東轉讓股權的過程中,因此本文著重于此而展開論述。
一、違反轉讓限制規定產生的糾紛之情形及法律適用
違反法定限制規定
公司法第35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對該出資有優先購買權。”第38條規定:“股東會行使下列職權:……(十)對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作出決議;……”。由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有限公司向非股東轉讓股權受三個法定條件限制:1、需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2、其他股東放棄優先購買權;3、經股東會決議。
股東向非股東轉讓股權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首先我們必須理清其中“經全體股東過半數”的確切含義,這樣才能正確處理由此產生的糾紛。應按股東人數(一人一票)還是應按股東的出資額(投股比例)來計算“是否”過半數同意,公司法沒有明確。公司法第41條規定:“股東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卑创艘幎?,“全體股東過半數”似指全體股東所持出資比例過半數,即需要代表50以上出資比例的股東同意才可通過轉讓決議。但有的學者認為,這里的“全體股東過半數”應是指股東人數超過一半同意,實行的是一人一票,而非持股比例多數決議。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有限責任公司一方面是一種資本的聯合體,是“資合”。但其股東人數有限,不僅資本具有封閉性特點,股東之間還具有人身信任的因素,因此有限公司具有“人合”的性質。公司法對股東向非股東轉讓股權進行限制的原因在于維系公司股東之間的穩定關系,是有限公司“人合”因素的制度性體現。公司法第106條第2款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半數(特殊事項為2/3)以上通過,而第35條規定的“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則不采用“所持表決權的半數以上”的表述,兩者相較,含義差別非常明顯,“全體股東過半數”應是指全體股東人數的過半數。筆者贊同第二種處理觀點。我國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在2人以上50人以下,股東人數較少。股東之間既會重視資本的確定和充實,也會重視彼此之間的信用關系的保持,關注股東本身的財產狀況、商業信譽、經營管理能力等個人條件。特別是在高新技術公司中,股東相互之間出資問題可能不是第一位重要的。例如甲股東有資金,乙股東有技術,而丙股東則有公司動作和管理,任何一方退出,都違背了合作建立公司的初衷,甚至可能使公司從此陷入困境。
從資合性質來講,全部股東維持不變的情形下的事項屬資合性質范疇,由此產生的利害程度與各股東持股數額多少直接相關,應當按股東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但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涉有到公司合作人的變化,合作人的變化顯然屬于人合性質的事項,應由全體股東按人數一人一票行使表決權。
未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向非股東轉讓股權的行為,違反了法律規定,是否一律無效?
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可撤銷的行為而非無效行為。對于無效行為,不僅有關當事人可以提出無效主張,法院、仲裁機構乃至有關國家機關也可主動認定無效。對無效行為的認定受限制的時效與行使撤銷權的時限有所有同。對于可撤銷的行為,只有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可以提出撤銷主張,法院、仲裁機構不得主動裁判撤銷,當事人行使撤銷權有期限限制。未曾對股權轉讓表示同意或放棄優先購買權的其他股東和不知股權轉讓未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同亦不知并優先購買權被放棄的受讓方都享有撤銷權;轉讓方因違反了法律規定,存有過錯,不享有撤銷權;受讓方明知或應知股權轉讓未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且優先購買權被放棄的,也不享有撤銷權。股東行使撤銷權,不能僅以反對轉讓為理由,必須以其要購買不同意轉讓的股權或行使優先購買權為理由。如果股東提出撤銷之訴之前曾有明確行為表明其默示同意股權轉讓的,被告可據此抗辯。受讓方據此行使撤銷權時,其他股東是否默示或追認股轉轉讓可能尚屬未定,受讓方可以對其他股東行使催告權,請求其在一定合理期限內明確表示是否同意,如其不同意,或在規定的期限內仍未明確表示是否同意視為不同意,則受讓方可據此作為行使撤銷權的證據。
另有學者則主張這是一種效力待定的行為,如果其他股東追認的,則轉為有效。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發生糾紛的,法院可先將訴訟情況通知公司,限期在一定合理期限內征求其他股東的意見,在期限內作追認的及不作相反意思表示的(視為同意轉讓)相加超過全體股東半數,不同意轉讓的股東又不購買該轉讓出資且無任何股東主張優先購買權的應認定轉讓行為(合同)有效。經訴訟中的一定征詢期后,仍不能滿足公司法第35條規定的條件的,則應認定股權轉讓行為無效,按無效返還及依過錯賠償損失的原則處理。
以上兩種觀點及處理方法有相同之處,但區別也相當明顯。按第一種觀點處理,撤銷權必須通過仲裁機構、法院來行使,且催告結果容易傾向撤銷權人一方,最后導致股權交易行為被否定。按第二種觀點處理,當事人的征詢不一定需在訴訟中進行,訴訟外的征詢和追認都可依各當事人意思進行,且結果容易傾向肯定股權轉讓,有利于保護和促進已經達成的民事交易。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和處理方或更合理,更簡便,也更符合合同法鼓勵民事交易,促進資本流動,優化資源配置的意旨。
全體股東中同意股權轉讓及不同意但又不購買的股東人數之和過半數,但只要有股東明確表示行使優先購買權,向非股東轉讓股權的行為則無效;但要求低于交易價格購買或曾簽署聲明表示同意轉讓并放棄優先購買權的股東不得主張股權轉讓無效。
向非股東轉讓股權是否一定要經股東會決議這一形式呢?也就是說股權轉讓是否是股東會的專有職權,其他途徑是否可以替代股東會決議?
有的學者認為,沒有依法舉行股東會議,沒有按照法定的議事規則集體討論和研究,沒有按法定的表決規則行使股東表決權,違反了公司法規定的股東會決議程序,股東向非股東轉讓股權行為不具法律效力。有的學者反對這一觀點。小股東如何啟動股東會議程序,以及股東會應在多長期限內作出決議,我國公司法都沒有詳細規定。有的股東反對股權轉讓但又不愿購買,于是故意設置障礙,采取拖延戰術,避而不見、不談,使股東會無法召開,股權轉讓的最佳時機被迫錯過。有的國家為避免該類問題的發生,規定股東要求轉讓股權的,應當向董事會書面提出,董事會應當在收到書面通知后的法定期限內通知召開股東會并作出決議。如法國《商事公司法》第45條規定,公司應在股東完成轉讓計劃通知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決定,否則,視為同意轉讓。我國公司法未有類似規定之間,應當肯定其他替代股東會決議的其他形式。有限公司人數較少,采取逐個征集股東意見的方式完全可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婚姻中的約定怎么樣才能有效力
2020-12-12行政非訴執行期限是多久
2020-11-08轉按揭貸款需要交錢嗎
2021-03-20孕婦騎電動車撞了機動車責任怎么擔
2020-11-28未簽合同受傷如何賠償
2021-01-23婚后獨自買房如何才能算自己的個人財產
2020-12-19非法同居有罪嗎
2021-01-07裁定管轄包括哪三種管轄
2021-01-01顧客在超市摔傷流血該怎么辦
2020-12-08單位集資房什么時候能上市買賣
2021-03-23離職時單位要求簽保密協議合法嗎
2021-03-02公司倒閉員工賠償款不足怎么辦
2021-02-26什么是公共交通意外險
2021-02-15為什么旅行社責任保險應改為法定保險
2021-03-02某公司訴保險公司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2-04保險合同是諾成合同嗎
2021-03-02自殺保險公司理賠多少
2021-02-12什么是保全
2021-03-03交強險被保險公司拒賠,怎么維權
2021-03-05工商局工作人員值班期間死亡,能認定為工傷嗎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