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11月25日)
各位記者、各位朋友:
???
???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今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也正式對外公布。《規定》于2004年10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30次會議通過,并于 200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下面,我就《規定》制定的有關背景情況及其主要內容等,向各位作簡要的介紹和說明。
??? 一、《規定》制定的背景
??? 在人民法院辦理的執行案件中,絕大多數案件是為了實現債權人的金錢債權。在實現金錢債權的執行案件中,如果被執行人沒有現金可供執行,就要執行被執行人的動產、不動產或者其他財產權。而對動產、不動產和其他財產權的執行,一般都要經過三個階段,即先進行查封、扣押、凍結,然后進行評估、拍賣或者變賣,最后把賣得的價款清償或分配給債權人。近年來,在執行程序中通過拍賣、變賣的方式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進行變價處理的案件越來越多,情況也越來越復雜,給執行工作帶來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但現行民事訴訟法關于拍賣、變賣的規定非常原則,我國雖然有專門的拍賣法,但拍賣法主要用來調整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主委托拍賣企業所進行的拍賣,而法院在執行案件過程中委托拍賣企業所進行的拍賣有其特殊性,需要特殊的制度和規則來處理。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試行規定》),該司法解釋對拍賣、變賣問題雖作了一些補充規定,但總體上仍很籠統。各地法院在實際操作中常常遇到許多具體的法律適用問題,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已經不能適應執行工作的需要。同時,由于拍賣法律制度不完善,執行程序中因拍賣環節而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也時有發生。因此,各級法院和社會各界都希望盡快出臺新的司法解釋,對拍賣、變賣制度予以規范,以便有效地制約執行人員的執行行為和拍賣企業的拍賣行為,保證拍賣程序的順利進行,切實維護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
??? 因此,我們于2003年初,根據各地法院的實踐經驗,起草了《規定》,后經多次修改,于2003年12月形成了征求意見稿。為充分吸收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充分體現司法解釋形成過程的民主性,我們將征求意見稿在人民法院報和中國法院網上公布,廣泛征求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公布后,群眾反響十分熱烈,共收到來信80余封,網上意見500余條。我們對社會各界的意見進行了認真的歸納和整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被吸收到了司法解釋稿中。同時,我們還通過座談會、書面征求意見等方式,征求了國家立法機關、專家學者、拍賣行業協會等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規定》前后修改達數十稿,最后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
??? 二、《規定》的主要內容
??? 《規定》共三十六條,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 (一)關于拍賣優先原則
??? 所謂拍賣優先原則,是指執行中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進行變價處理時,應首先選擇拍賣的方式,只有在例外的情況下才能采用其他變價方式處理。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中對拍賣和變賣的先后順序沒有作出明確規定。《試行規定》雖然規定了財產無法委托拍賣、不適于拍賣或當事人雙方同意不需要拍賣的,人民法院可以交有關單位變賣或自行組織變賣。但實踐中拍賣和變賣的適用仍有較大的隨意性。鑒于此,《規定》第二條明確了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進行變價時,應當首先選擇拍賣的方式進行。作為例外,《規定》第三十四條明確了可以變賣的幾種情形,即對于當事人雙方及有關權利人同意變賣的財產,以及金銀及其制品、當地市場有公開交易價格的動產、易腐爛變質的物品、季節性商品、保管困難或者保管費用過高的物品等,可以采取變賣的方式處理。#p#分頁標題#e#
??? (二)關于擬拍賣財產的評估
??? 關于擬拍賣財產的評估,《規定》中主要涉及到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關于需要評估的財產的范圍。對于這個問題,《規定》并沒有沿用過去那種對所有擬拍賣的財產都要求評估的做法,而是采取了相對靈活務實的態度:一方面規定原則上應對擬拍賣的財產進行評估;另一方面,為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支出,減輕執行當事人的負擔,規定對那些價值較低或者價格依照通常方法容易確定的財產,可以不進行評估。此外,如果當事人雙方及其他執行債權人均申請不進行評估的,人民法院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愿,予以準許。第二個問題,是關于評估機構的確定。對此,《規定》第五條采取了三種確定評估機構的方式:第一種方式是由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后經人民法院審查確定;第二種方式是在當事人雙方協商不成的情況下,從評估機構名冊中采取隨機的方式確定;第三種方式是通過公開招標確定評估機構,這種方式必須在當事人雙方申請的情況下才能采取。第三個問題,是對評估結果不服時的救濟。《規定》第六條明確賦予了當事人和其他利害關系人一定的救濟權利,當事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如果認為評估報告有問題的,可以向法院提出異議;在有證據證明評估機構、評估人員不具備相應的評估資質或者評估程序嚴重違法的情況下,還可以申請重新評估。為確保當事人和其他利害關系人能夠及時了解評估結果,司法解釋中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評估報告后五日內將其發送當事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
??? (三)關于拍賣機構的確定
??? 關于拍賣機構的確定方式,是各方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同時也是近年來執行程序中出現問題比較多的一個環節。現行民事訴訟法對拍賣機構的委托方式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各地方法院在實踐中的做法也不一致。前幾年,不少地方采取由法院直接指定拍賣機構的做法,由于法院在確定拍賣機構中的程序不夠規范,權力被濫用的情形時有發生,一些執行人員不幸成為某些拍賣機構拉攏、腐蝕的對象,給執行隊伍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鑒于此,近年來,很多法院紛紛采取抽簽、搖號等隨機的方式選擇、確定拍賣機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規定》第七條對這種做法明確予以肯定,規定在當事人雙方協商不成的情況下,應當從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或者被執行人財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確定的拍賣機構名冊中,采取隨機的方式確定拍賣機構。當然,隨機方式也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但在目前相關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隨機方式無疑是一種較為現實、理性的選擇。此外,司法解釋也允許在一定情況下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拍賣機構,即當事人雙方均提出申請進行公開招標的,人民法院應當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拍賣機構。
??? (四)關于拍賣保留價的確定
??? 《規定》中許多制度的設計,既要考慮最大限度地實現債權,又要考慮不能因執行而給被執行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拍賣保留價的確定就體現了這樣一種指導思想。保留價是確認拍賣成交的最低價格,拍賣前確定一個合理的保留價,可以有效地避免被執行人的利益遭受損害。評估價一般被認為是對拍賣標的物內在價值的客觀反映,因此,原則上應將評估價作為確定保留價的重要參考依據。但拍賣活動往往要受當地市場行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完全以評估價作為確定保留價的依據,有時不利于拍賣成交,影響債權的實現。基于上述考慮,《規定》一方面賦予法院一定的權力,使其能夠在評估價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當事人的心理預期、拍賣慣例、當地的市場行情以及當事人和案件執行的具體情況等因素,靈活確定保留價;另一方面,又規定了一定的幅度限制,即在第一次拍賣時,保留價不得低于評估價的百分之八十;以后每次拍賣時,可以酌情降低保留價,但每次降低的數額不得超過前次保留價的百分之二十。此外,對于未作評估的財產,明確規定應參照市價確定保留價,并應當征詢有關當事人的意見。#p#分頁標題#e#
??? (五)關于保證金的預交
??? 《規定》第十三條對保證金的交納問題作了專門的規定,要求競買人在拍賣前應當向人民法院交納保證金。這一規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防止某些競買人在拍賣時故意出高價應買后不交納價款,擾亂和妨礙拍賣的順利進行。二是確保重新拍賣時所增加的費用以及重新拍賣與原拍賣的差價損失,能夠從保證金中及時扣除。在拍賣成交或者以流拍的財產抵債的情況下,如果買受人逾期不交付價款或者承受人逾期不補交差價而使拍賣、抵債的目的難以實現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裁定重新拍賣,并由原買受人承擔重新拍賣的價款低于原拍賣價款造成的差價、費用損失及原拍賣的傭金。為確保差價、費用損失及原拍賣的傭金能夠及時到位,就有必要明確規定競買人應當在拍賣前預先交納保證金。作為例外,在拍賣價值較低的動產時,司法解釋規定競買人可以不預交保證金。???
??? (六)關于拍賣的限度與合并拍賣
??? 1.關于拍賣的限度。人民法院在實施查封、扣押、凍結時,對標的物的價值只能作一個大致的估計,加之市場行情千變萬化,因此,實踐中可能會出現查封、扣押、凍結時對標的物的價值估計過低,而拍賣的價款卻較高的情況。在上述情況下,如果不考慮拍賣的實際情況,仍按原計劃將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全部進行拍賣,勢必對被執行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因此,司法解釋第十七條明確規定,在拍賣財產有多項時,如果其中部分財產賣得的價款足以清償債務和支付被執行人應當負擔的費用,對剩余部分的財產應當停止拍賣。但如果被執行人同意全部拍賣的,人民法院也可以對已經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全部進行拍賣。
??? 2.關于合并拍賣。實踐中可能存在這樣的情形:擬拍賣的多項財產在使用上具有不可分離的關系,如果分開拍賣將嚴重影響各項財產的有效利用;或者分開拍賣將造成拍賣價款總額顯著降低。例如在拍賣標的是成套的生產設備時,如果不考慮該套設備各個部件在利用上的相互依存關系,強行將其拆開進行拍賣,必然造成該套設備價值減損,其結果不僅會損害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而且也可能影響到債權的實現,還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出現,司法解釋第十八條明確規定,拍賣的多項財產在使用上不可分,或者分別拍賣可能嚴重減損其價值的,人民法院應當合并拍賣。
??? (七)關于拍賣流拍后的處理與再行拍賣
??? 在拍賣實踐中,很難保證一次拍賣就能夠成交,流拍的現象時有發生。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在每次拍賣出現流拍的情況下,到場的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執行債權人都可以申請以該次拍賣所確定的保留價接受拍賣財產抵償債務;人民法院也可以在每次流拍后主動征求債權人的意見,在其同意的情況下將拍賣財產交其抵償債務。如果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執行債權人不愿意接受拍賣財產抵債,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拍賣的具體情況降低保留價,并應當在六十日內再行拍賣。另一方面,考慮到司法資源的有限性,同時也為了防止被執行人的財產以過低的價格被拍賣,《規定》第二十七條和第二十八條對拍賣的次數作了適當的限制:即對動產的拍賣以兩次為限,兩次拍賣仍然流拍又不能以物抵債的,就要解除查封、扣押,將該動產退還被執行人。不動產、其他財產權則可以拍賣三次,在三次拍賣仍然流拍的情況下,還應確定一定的期間,再進行一次變賣。如果上述努力都不成功,又不適合采取其他執行措施的,就應當解除查封、扣押、凍結,將該不動產或者其他財產權退還被執行人。如果將來該財產升值,可以考慮重新啟動拍賣程序進行拍賣;申請人也可以申請執行被執行人的其他財產。
??? (八)關于拍賣動產、不動產所有權、其他財產權轉移的時間#p#分頁標題#e#
??? 拍賣動產、不動產的所有權或者其他權利何時轉移給買受人,直接關系到拍賣的效果和各方當事人的利益,是強制執行實踐中必須予以解決的問題。但我國民事訴訟法對該問題未作明確規定。從近現代各國的物權立法來看,物權變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因合同等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另一類則是非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強制執行程序中的拍賣行為所引起的物權變動應理解為非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對于非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不動產物權變動,許多國家的法律都沒有將登記作為其生效要件。這樣做一是為了彌補登記生效要件主義過于嚴格,不能完全符合社會交易便捷要求的不足;二是該類物權變動或有法律的直接規定,或有國家權力的介入,其變動事實上已經發生,而且有明確的存在狀態,已經符合了物權公示的要求,登記與否對交易安全沒有大的影響。因此,針對拍賣和抵債的情況,《規定》第二十九條沒有把登記作為不動產所有權轉移的生效要件,而是規定不動產的所有權自拍賣成交或者抵債裁定送達時起轉移給買受人或承受人。同樣,對于有登記的特定動產的所有權以及其他財產權,也規定自拍賣成交或者抵債裁定送達時起轉移給買受人或承受人。對于未作登記的動產,《規定》則參照合同法的思路,規定其所有權自該動產交付時起轉移給買受人或者承受人。
??? (九)關于拍賣價款和標的物的交付
??? 1.關于拍賣價款的交付。《規定》第二十四條和第二十五條提出了兩點明確的要求:一是買受人應當在拍賣公告確定的期限或者法院指定的期限內交付價款;逾期未交付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重新拍賣。這主要是考慮到拍賣只是執行程序中的一個環節,如果買受人無限期地拖延支付價款,勢必影響到執行的效率,債權的實現也因此受到影響。二是價款應當交付到人民法院或匯入人民法院指定的帳戶。這一規定主要是為了加大人民法院對拍賣價款的實際控制和監督力度,盡量避免在這一環節出現新的問題和糾紛,防止拍賣程序復雜化。
??? 2.關于拍賣標的物的交付。《規定》第二十三條和第三十條也提出了兩點明確的要求:一是在買受人將價款足額交付到法院之前,不能將拍賣成交裁定送達買受人,也不允許將拍賣標的物實際移交給買受人。這一點同樣是為了避免在標的物實際移交后,買受人拖延支付價款,使拍賣程序衍生出新的問題和糾紛,影響執行程序的順利進行。二是在裁定拍賣成交后,人民法院應當在拍賣價款全額交付后十日內,將拍賣成交裁定送達買受人,并應當在拍賣成交裁定送達后十五日內,將拍賣財產移交給買受人。今后各級法院要嚴格按照這一期限移交拍賣的標的物。當然,實踐中可能存在著拍賣標的物依法不能移交的情形,例如在執行前,拍賣的房屋已經出租給了第三人,租賃合同還有一段時間才到期。如果存在上述類似情形,人民法院應當在拍賣前及時向所有的競買人予以說明,以免在拍賣成交后引發不必要的爭議。
??? 除上述內容外,司法解釋還規定了無益拍賣的禁止、拍賣財產的現狀調查、拍賣公告、拍賣程序中優先購買權的保護、拍賣委托的撤回、拍賣程序的停止、拍賣財產上原有權利負擔的處理、拍賣機構收取傭金的比例以及變賣的價格等問題,因為時間關系,這里不再一一介紹。
??? 我們相信,《規定》的出臺,將為民事執行中的拍賣、變賣提供一個更為現實可行的操作規范,將更有利于平衡、協調和維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定》中體現出來的制度創新,也將進一步促進和推動強制拍賣理論和實務問題的探索與研究,并為民事強制執行法的制定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 謝謝大家!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
2013-10-02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
2013-03-14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
2011-12-20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對關于村民委員會和村經濟合作社的權利和關系劃分的請示的答復
1992-01-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2005)
2005-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2006-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
1980-09-10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1994-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
2003-10-28國務院關于在線政務服務的若干規定
2019-04-26農藥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16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2015年修正)
2015-06-14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2014-08-07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1修正)
2011-01-0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保險銷售從業人員監管辦法
2013-01-06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部門關于加強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護意見的通知
2012-07-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少數民族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2-07-1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的通知
2012-04-19戒毒條例
2011-06-26國務院關于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2010-08-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0-01-21外國企業或者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合伙企業管理辦法
2009-11-25國務院法制辦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
2009-03-23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的決定
2008-12-27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
2008-11-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08-10-12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8-09-0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
2007-12-31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鼓勵數字電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200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