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條 發包方承擔下列義務:
(一)維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非法變更、解除承包合同;
(二)尊重承包方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三)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為承包方提供生產、技術、信息等服務;
(四)執行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釋義】 本條是對發包方義務的規定。
發包方不但享有權利,也要承擔義務。本條規定的發包方的這些義務是法定義務。發包方必須履行,不得減輕或者放棄,在承包合同中也不得約定減輕或者放棄。如果承包合同中有減輕或者放棄其義務的條款,則該條款無效。現將本條規定的這幾項義務分別說明如下:
一、維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非法變更、解除承包合同
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這是一項基本國策。法律保護農民的承包經營權,我國民法通則、農業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都做了規定。本法第5條中也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和非法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土地的權利。農村集體組織成員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是通過簽訂土地承包合同來體現的。因此,發包方有義務維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非法變更、解除承包合同。
二、尊重承包方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生產經營自主權是承包方自主安排生產、自主經營決策的權利,是承包權的最重要的內容。發包方有義務尊重承包方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進行的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由于發包方享有發包權,也有監督和制止承包方損害承包的土地和農業資源的權利,因此,很容易干涉承包方的經營活動。現實中也經常出現強迫承包土地的農民種植某種作物等情況,規定發包方的這項義務是非常必要的。
三、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為承包方提供生產、技術、信息等服務
我國實行的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統”的含義,就是要求集體經濟組織要做好為農戶提供生產、經營、技術等方面的統一服務。中央文件多次提出,要增強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更好地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發包方有義務幫助承包方搞好生產經營,提供生產、技術、信息服務。在水利排灌、農機推廣、機械作業(大型播種、收割機械作業等)、生產資料(化肥、種子等)、道路設施、農業技術等方面,單獨的農戶信息來源渠道少,也沒有足夠的資力去解決。集體統一運作更符合規模效應。在農村推廣土地承包制度以來,由于土地承包到戶了,有些村集體原來掌握的機械、排灌設施等集體資產或者分掉了,或者閑置起來了。由于人均土地較少,承包戶一般不需要大型農業機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一些農民購置了小型機械,也不依賴村集體。現實中自給自足、生產率低下的小農經濟仍大量存在。這種狀況不利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型機械的采用和科學種田對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是必須的。而且,村集體經濟組織也有條件提供服務。因此,本條第3項規定了發包方的服務義務。
四、執行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當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在空間、時間上所作的總體安排。各級人民政府都有組織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職責。編制的主要依據之一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為實現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土地保證。編制規劃的另一個主要依據是國土整治規劃。國土整治規劃是為了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規劃。它的主要對象是土地、水、氣候、礦產、生物、旅游和勞動力等自然、社會和經濟資源。各級人民政府在組織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保護的要求。要從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出發,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保持耕地總量穩定的前提下,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要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農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統籌安排各類、各區域用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下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必須按照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下級安排的建設用地總量不得超過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編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地總量不減少。縣、鄉根據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安排區域內的具體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這一規劃是發包方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關,但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問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般包括農田水利建設,如防洪、防澇、引水、灌溉等設施建設,也包括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商品糧棉生產基地,用材林生產基地和防護林建設,也包括農業教育、科研、技術推廣和氣象基礎設施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農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也是“統一經營”的重要內容之一,并且與承包方有密切關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義務組織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這是一項兜底的規定。有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于土地以及其他相關方面的義務,除本法外,農業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以及國務院的行政法規都有涉及,發包人的義務不限于本條明確規定的4項。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2018修正)
2018-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決定
2015-04-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三修改議定書》的決定
2011-08-2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失效]
1979-09-13建設部公告第530號--關于發布行業產品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方樁》的公告
2006-12-1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建筑業安全衛生公約的決定
2001-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79-07-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
1988-04-1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1986-04-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工作情況的報告》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結束工作的建議的決定
1999-12-25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2003修正)
2003-04-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四次修正本)
2004-10-27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修訂)
2019-04-03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5-04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2018修正)
2018-09-18個體工商戶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4-07-29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1970-01-01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規程(試行)
2013-08-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家減災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通知
2013-02-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對口幫扶貴州工作的指導意見
2013-02-0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
2012-12-20關于調整進境物品稅稅目稅率的通知
2011-01-24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
2010-11-26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2010-07-2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
2010-07-13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埃塞俄比亞等32個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商品實施零關稅的通知
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