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利用職權干涉農村土地承包,變更、解除承包合同,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或者強迫、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給承包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責任;情節嚴重的,由上級機關或者所在單位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釋義】 本條是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業發展、保持農村穩定的制度基礎。中央在1992年的有關文件中曾指出,要使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必須將其納入法制的軌道。依法管理農村承包合同,這是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重要保障。農業承包合同一經依法簽訂,即具有法律約束力,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農業承包合同的管理,包括合同的簽訂和鑒證,無效合同的確認和處理,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糾紛的調解和仲裁等,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一定要杜絕單方面違約、毀約的現象,杜絕在農業承包合同的管理上強迫命令、隨意侵權、以權代法等行為。1995年中央文件又強調,要堅決維護承包合同的嚴肅性。嚴禁強行解除未到期的承包合同,對違反法律、法規和政策,強行解除未到期承包合同,侵害農民合同權益的行為,要堅決糾正;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法查處。
關于承包方的經營自主權問題,1998年中央有關文件指出,要切實保障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生產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使之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1999年中央有關文件又指出,堅持尊重農民的意愿和生產經營自主權。切實尊重、依法保護農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營主體地位,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把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自主權真正交給農民。各級政府要加強信息引導和示范指導,嚴禁行政干預、強迫命令和搞“一刀切”。
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是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符合黨的一貫政策。當前農村出現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多數反映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總體上是健康的。但是,一些鄉村推行的土地流轉,存在不少違背農民意愿、損害農民利益的問題,有的隨意改變土地承包關系,強迫流轉,侵犯了農民的承包經營權;有的把土地流轉作為增加鄉村收益的手段,與民爭利,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有的強行將農戶的承包地長時間、大面積轉租給企業,影響了農民正常的生產生活;有的借土地流轉之名,隨意改變土地農業用途。這些問題如不加以糾正,將引發許多矛盾,甚至動搖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必然結果。只有第二、三次產業發達、大多數農民實現非農就業并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和收入來源的地方,才有可能出現較大范圍的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總體上看,我國絕大多數農村目前尚不具備這個條件。因此,土地使用權流轉一定要堅持條件,不能刮風,不能下指標,不能強制推行,也不能用收走農民承包地的辦法搞勞動力轉移。
針對土地承包中存在的弊端,對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中央有關文件又指出,鄉鎮黨委和政府要切實貫徹黨的土地承包政策,監督農村土地的合理使用,為土地流轉及時提供法律、政策服務。村集體經濟組織要維護好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為土地流轉提供信息,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地方各級政府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農村土地流轉的指導和管理工作。指導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的訂立,及時辦理因土地流轉引起的合同變更、解除、重訂以及合同鑒證等工作;建立流轉合同檔案,妥善調解和處理土地流轉糾紛。國家機關以及工作人員在農村土地承包問題上應當著眼于農民的利益,及時提供法律、政策服務,指導農民依法行事,使農民在承包期內,對承包的土地有自主的使用權、收益權和流轉權,有權依法自主決定承包地是否流轉和流轉的形式。這是農民擁有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的具體體現。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農戶流轉土地,也不得阻礙農戶依法流轉土地。農戶的土地收益包括承包土地直接經營的收益,也包括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收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應當是有償的。土地流轉的轉包費、轉讓費和租金等,應由農戶與受讓方或承租方協商確定,流轉的收益應歸農戶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繳。
為了更好地保護農民的利益,本法第5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和非法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土地的權利。第9條規定,國家保護集體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第10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第16條規定,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有權自主組織生產和處置產品。同時,本法第61條還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利用職權干涉農村土地承包,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變更、解除承包合同,或者強迫、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給承包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責任;情節嚴重的,由上級機關或者所在單位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違反上述規定,應當相應承擔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責任,包括:
1.損害賠償。指當事人一方的侵權行為而對他方造成損害時應承擔賠償對方損失的責任。國家機關以及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違法行政,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并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行政處分。對于違反法律規定利用職權干涉農村土地承包,變更、解除承包合同,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或者強迫、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給承包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責任;情節嚴重的,由上級機關或者所在單位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行政處分的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8種。具體應當給予哪一種行政處分,由有權做出行政處分決定的機關根據違法的性質、情節嚴重的程度等決定。
3.刑事處罰。刑法第397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利用職權干涉農村土地承包,變更、解除承包合同,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或者強迫、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3修正)
2013-10-25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
2008-03-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失效]
1982-03-0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2000修正)
2000-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死刑案件核準問題的決定
1981-06-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長江南通港、張家港對外國籍船舶開放的決定
1982-11-19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議案和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人選辦法
1988-03-25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2014修訂)
2014-07-29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2019-10-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
2019-04-16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2015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工作方案
2015-05-12博物館條例
2015-02-09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
2015-01-0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鐵路安全管理條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支持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2013-07-15大連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2013)
2013-06-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紹興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2-11-26關于調整2010年化肥出口關稅的通知
2010-11-29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安全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煙花爆竹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0-1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
2010-10-27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2010-10-17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10-07-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的通知
2010-02-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
2010-06-04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辦法
201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