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條 殘疾人的扶養人必須對殘疾人履行扶養義務。
殘疾人的監護人必須履行監護職責,尊重被監護人的意愿,維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
殘疾人的親屬、監護人應當鼓勵和幫助殘疾人增強自立能力。
禁止對殘疾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殘疾人。
【釋義】
本條是關于殘疾人的扶養人、監護人、親屬等應當履行的主要義務的規定。
(一)殘疾人的扶養人
所謂扶養,有廣義、狹義之分。我國婚姻法按不同的主體的相互關系對撫養、扶養、贍養分別加以規定:撫養是指長輩對無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未成年人)的保護并教養,強調的是長輩對晚輩的教育和保護;贍養是指子女或晚輩對父母或長輩在物質上和生活上的幫助;扶養是指平輩親屬之間尤其是夫妻之間依法發生的經濟供養和生活扶助。可見,婚姻法是從狹義上使用“扶養”的概念,而刑法、繼承法、民法通則等法律規范中使用“扶養”的概念是廣義的。廣義上的扶養,泛指特定親屬之間根據法律的明確規定而存在的經濟上相互供養、生活上相互輔助照顧的權利義務關系,囊括了長輩親屬對晚輩親屬的“撫養”,平輩親屬之間的“扶養”和晚輩親屬對長輩親屬的“贍養”三種具體形態。本法中使用的“扶養”,應當采用廣義的理解。對殘疾人負有法定撫養、扶養和贍養義務的人,都是殘疾人的扶養人。
(二)殘疾人的監護人及其監護職責
首先,殘疾人是未成年人的情況下,仍應根據民法通則第16條的規定來確定監護人。一般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擔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是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的父母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沒有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前一順序有監護資格的人無監護能力或對監護人有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監護人有利的原則,從后一順序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擇優確定。被監護人有識別能力的,應視情況征求被監護人的意見。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協議確定監護人的,應當由協議確定的監護人對被監護人承擔監護責任。監護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順序中的數人。對于未成年人來講,只要其父母中有一人有監護能力,即使是殘疾人,也有監護權,其他人不得干涉。在未成年人的父母沒有監護能力時,其他近親屬中有監護能力的人,即使是殘疾人,也可以作監護人。認定監護人的監護能力,應根據其身體狀況、經濟條件以及與被監護人在生活上的聯系狀況等因素確定。
其次,關于成年殘疾人,根據民法通則第17條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四)其他近親屬;(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職責,經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根據民法通則第18條的規定,監護人的職責主要有:(1)擔任被監護人的法律代理人,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實施法律行為。(2)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3)承擔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職責的,可以適當減輕其民事責任。侵權責任賠償金從被監護人的財產中支出,不足部分由監護人作適當補償。但由單位充當監護人的,應賠償全部差額。(4)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負賠償責任。法院可根據有關人員或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
(三)殘疾人的親屬和監護人應當增強殘疾人自立能力
和殘疾人關系最密切的,要數他們的親屬和監護人了。在我國八千多萬殘疾人中,絕大多數是和自己的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的,他們自身的某些障礙,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處于不利地位,于是家庭就成為他們主要的依靠。家庭成員對殘疾人的態度怎么樣,會對殘疾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鼓勵殘疾人自強、自立,是法律賦予殘疾人的親屬和監護人的責任。殘疾人的親屬和監護人要盡職盡責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殘疾人進行必要的治療和訓練。比如有條件的,可以把他們送進專門的康復機構進行康復治療和訓練;一時條件不具備的,也可以在家里為殘疾人購置必要的輔助器具,既能夠方便他們的生活,又可以引導和幫助他們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其次,作為殘疾人的親屬和監護人,應該鼓勵和幫助殘疾人接受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還要鼓勵殘疾人多交朋友,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幫助殘疾人克服自卑、孤獨等消極情緒,激勵他們奮發向上、拼搏進取。總之,無論對兒童、青年還是老年殘疾人來說,親屬、監護人的鼓勵和幫助對于增強殘疾人的自立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四)禁止虐待、遺棄殘疾人
殘疾人因肢體、言語等各種障礙,需要家庭成員的撫養和照顧。尤其在我國社會保障較為有限的情況下,家庭承擔著照顧殘疾人生活的主要責任。為保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對不履行法定扶養義務,對殘疾人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殘疾人的行為,有關法律規定了法律制裁。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家庭暴力包括身體暴力、語言暴力、性暴力等形式,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虐待是指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經常的打罵、捆綁、凍餓、有病不給醫治、強迫超體力勞動、限制自由等方式,從肉體上或精神上進行摧殘、折磨的行為。遺棄是指對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的行為。虐待和遺棄都是以家庭成員為侵害對象的違法行為,但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1)行為方式不同。遺棄一般是以消極的不作為形式拒絕履行應盡的扶養義務,即應為而不為;而虐待是以積極的行為對受害人施以肉體或精神上的摧殘折磨,即不該為而為。(2)侵害對象不盡相同。遺棄的對象限于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而虐待的對象可以是家庭中的任何成員。(3)行為目的不同。遺棄行為的目的是逃避扶養義務;虐待行為的目的是給被害人造成肉體上的摧殘和精神上的折磨。對家庭暴力、虐待和遺棄行為,應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給予處罰,情節惡劣的,還要依照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2010-06-25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0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
2009-03-1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決定(2004)
2004-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塞拜疆共和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2006-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2000-08-25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
1988-04-13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
1996-05-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
2001-04-28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2006-08-27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2014修訂)
2014-07-29法規匯編編輯出版管理規定(2019修正)
2019-03-02城市道路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國務院關于印發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方案的通知
2019-04-19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
2018-07-31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規定(2018修正)
2018-09-18快遞暫行條例
2018-03-27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03年修訂)
2003-11-23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
2013-11-08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14)
2013-12-11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
2013-11-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
2013-05-16國務院關于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問題的批復
2013-03-14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
2012-01-12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2011-07-19軍工關鍵設備設施管理條例
2011-06-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工作的通知
2011-02-13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
2010-10-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0-10-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
201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