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區法院民事判決書
[(2005)甘民初字第583號]
原告阿明生,男,1962年4月15日出生,藏族,甘肅省肅南縣人,住張掖市甘州區東湖小區4號樓3單元一樓右室。
委托代理人王文燦,甘肅重光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陳強,甘肅重光律師事務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中國農業銀行張掖市甘州區支行。
負責人李薇,該行行長。
委托代理人張世端,該行法律顧問。
委托代理人王復忠,甘肅振澤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阿明生與被告中國農業銀行張掖市甘州區支行(以下簡稱“農行甘州區支行”)儲蓄合同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阿明生及其委托代理人王文燦、陳強,被告委托代理人張世端、王復忠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阿明生訴稱,2004年11月3日,其持500元現金存入位于張掖市甘州區東街什字的被告營業室,開設一活期儲蓄存折,帳號為27- 170101100249515,并留有密碼。同日,其又將借用23戶農戶貸款手冊從肅南縣農業銀行馬蹄區營業所獲得的準備用于購買拉礦石汽車的貸款46 萬元,通過民樂縣南古農村信用社轉入了其在被告處開設的帳戶。之后,其還分別于11月4日和11月7日先后兩次從該帳戶取款35000元和2000元。 2004年11月9日,其在被告的營業室存款6500元,當被告營業室工作人員將辦了存款手續后打印好的存折交給其時,其發現存折內的存款短少了42萬元,該款已于2004年11月7日被他人一次性轉出原告帳外。于是,經其向被告工作人員詢問,不能給予明確答復,其遂向甘州區公安局報案。鑒于原、被告已形成儲蓄合同關系,被告即負有安全保管原告的存款并向原告支付存款的義務,由于被告疏于管理,致使原告儲蓄帳戶的存款被他人轉帳并提走,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故訴訟要求被告立即支付存款42萬元及利息,并承擔本案全部訴訟費用。
被告農行甘州區支行辯稱,對原告存折上于2004年11月7日被支取存款42萬元的事實沒有異議,原告的存款是被李軍合法支取的,其在辦理該項支取業務時,是按操作規程辦理的,沒有過錯,請求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對下列事實無爭議,本院依法予以確認:
1、2004年11月3日,原告阿明生以500元現金存入被告處開設一活期儲蓄存折,帳號為27-170101100249515,留有密碼,該存折附有金穗借記卡一個。同日,原告通過民樂南古農村信用社將46萬元貸款轉入該存折。后原告分別于11月4日和11月7日兩次從該存折帳戶取款35000元和 2000元,存折余額為423500元。2004年11月9日,原告在被告處辦理存款6500元業務后,原告發現其存折存款金額短少了42萬元,原告立即于當日向甘州區公安局報案。
2、2004年11月7日17時44分,原告存折帳戶中的42萬元,是經設立在被告營業室旁的大堂式自動服務終端機(又稱“自助銀行”)被轉入同為被告儲戶的戶名為李軍的活期儲蓄存折內。
3、在被告營業室申請開立活期儲蓄存款帳戶過程中,2004年11月6日,存款人持姓名為李軍,地址為山東省德州市中山路25號3門201號,編號為 320502197707157153的身份證,“32”應為江蘇省身份證編碼,在被告營業室用10元現金存入被告處,開設一活期儲蓄存折,帳號為27- 170101100249861,李軍存折帳號與原告存折帳號只有最后三位數不同,原告為515,李軍為861.該存折未附金穗借記卡。該存折自2004 年11月6日至11月8日共發生7筆存取款業務,但僅在2004年11月7日一天內,共發生5筆交易,即:①李軍在其存折帳戶內存入1500元,②支取 1500元,③當日11月7日17時44分,通過被告設立在其營業室旁的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將原告阿明生存折帳戶內的42萬元轉入李軍存折帳戶,④隨后便從被告營業室柜臺內支取1萬元,⑤緊接著又支取9萬元。2004年11月8日,李軍又從被告營業室柜臺內支取所轉帳的余款32萬元,從銀行監控錄像上反映的支取32萬元時間為當日上午8時46分。
根據當事人的訴辯主張以及庭審中的舉證、質證情況,本院歸納本案的爭議焦點,并分析認證如下:
1、關于原告存折帳號和密碼的泄露問題。
原告阿明生認為,根據《商業銀行法》第6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侵犯”。由于被告方大廳沒有設置隔離帶,周末保安不上班,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致使其在被告場所進行取款時,被犯罪嫌疑人竊取了帳號和密碼。根據我國《合同法》第60條2款規定,當事人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原、被告之間形成儲蓄存款合同關系,被告負有保障原告交易安全及保密等義務。由于被告未履行保密義務,致使原告的密碼被竊取。被告未保障原告的合法權益,存在過錯責任。
被告農行甘州區支行認為,原告密碼只有其一人知道,卡也是原告自己持有,即使其沒有保安措施,沒有監控錄像,也無法證明原告的存折是被李軍竊取的。錄像帶中并不能反映原告的帳號和密碼是被李軍竊取的事實。原告僅在公安機關報案,李軍是否是涉嫌犯罪行為,沒有法律依據可以證明。《商業銀行法》規定我方有義務提供安全保障義務,但沒有規定銀行必須配備保安及設置隔離帶。原告認為其密碼在我方的經營場所被泄密,并無證據證明。也無證據證明是我方的交易場所不安全,導致其密碼被竊取。根據錄像帶所反映的內容在取錢過程中只會輸入密碼,不填寫帳號和卡號,帳號和卡號在經營場所被泄露,不符合客觀事實。
本院認為,我國《商業銀行法》第6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侵犯”。《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本案中,原告存折內的存款,是被他人從被告提供的具有交易場所功能的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上轉入李軍活期存折并被支取的。而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是通過識別存折信息和確認密碼來進行電子化程序操作,即在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上交易,必須同時使用儲戶的存折或借記卡及所設立的密碼進行操作后方可交易,現原告的存折和密碼未丟失,亦未委托他人使用,在被告銀行帳戶中也無原告用其存折或借記卡在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上進行交易的記錄,被告認為是原告自己泄露密碼,現被告無證據證明是原告自己故意泄露了其存折密碼及信息,故原告不存在過錯,不應承擔責任。在一般技術條件下,按儲蓄合同簽訂的過程,對原告設立的密碼被告并不知道。根據被告提供的2004年11月6日上午錄像資料顯示,原告阿明生在辦理取款2000元交易過程中,其身后確有可疑人員在其身邊窺視,而被告營業大廳既未設置隔離帶,亦未配備保安人員。被告經營場所雖經省公安廳認證符合安全要求,但不排除犯罪嫌疑人在被告經營場所滯留、偷窺儲戶存折信息及密碼的可能性。關于盜支人是如何竊取原告存折密碼及信息,因案件未偵破尚不得而知。但被告在儲蓄合同中,負有保障交易場所安全,防范犯罪發生,向儲戶及時通知犯罪手段和保障存款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的義務,從錄像帶中顯示,被告并未盡到相關義務,具有過錯。
2、對利用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實施的犯罪活動應由儲蓄合同的那一方當事人防范,所造成的損失應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及原、被告雙方過錯責任認定問題。
原告阿明生認為,其存折內的42萬元存款是被他人利用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進行轉帳后支取的。被告在為李軍辦理42萬元支取手續時存在過錯。首先,根據《個人存款帳戶實名制》規定,存款應使用實名,李軍的身份證編號為江蘇省編號,但住址確為山東省德州市,對此被告未盡到認真審核的義務,存在審查不嚴的過錯。其次,李軍于11月7日下午5時44分之后分兩次支取從原告存折內轉入的存款10萬元,被告給李軍在銀行結庫時間支取存款,存在重大過錯,且沒有錄像記載。第三,11月8日李軍又一次性從其帳戶支取所轉入的存款32萬元,根據《甘肅省大額現金支付管理實施細則》規定,大額提取現金(5萬元以上)需要提前預約,但李軍在支取9萬元及32萬元時,沒有提前預約,而被告卻給李軍支取現金,亦存在重大過錯。第四,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第8條規定,在10個營業日內資金分散轉入、集中轉出,或集中轉入、分散轉出屬于可疑支付交易。而李軍于11月6日開戶至11月8 日共發生7次交易,李軍帳戶應視為可疑帳戶,由被告記錄、分析可疑支付交易,并填表后進行報告,但被告工作人員并未按操作規程辦理,存在違規行為。第五,根據人民銀行《結算帳戶管理辦法》第43條規定,儲蓄帳戶不能辦理轉帳業務,僅限于辦理現金存取業務,不得辦理轉帳結算。李軍在開戶時開設的是儲蓄帳戶,但原告帳戶中42萬元是通過轉帳被支取的,被告違反該項操作規程,應承擔過錯責任。
被告農行甘州區支行認為,首先,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辦理存單掛失手續有關問題的復函銀函[1997]520號“儲蓄機構只對儲戶身份證件進行形式審查,不負有鑒別身份證件真偽的責任”,對身份證真假審查并非銀行的義務。如用虛假身份證開戶,只要身份證姓名與存折姓名一致,銀行就有義務給存款人開戶。其次,5萬元以上支取現金無須人行批準,只要求商業銀行進行備案登記。原告的帳戶具有轉帳功能,同時原告42萬元存款是通過電子銀行從阿明生帳戶轉帳到李軍帳戶的,被告沒有理由拒絕辦理該項業務。另外,結庫的時間是被告自己規定的,沒有規定說明銀行下午5點后,必須結庫。第三,關于11月8日,原告的存款被支取32萬元的問題,李軍在取款時提前進行了預約。另外預約的目的是為儲戶方便,防止儲戶在取款時資金短缺,并不是為安全所設置。第四,根據《人民幣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管理辦法》,被告并沒有過錯,當時事發只用2天時間,在2004年1 月9日原告發現存款被支取,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局提取相關資料時被告已經及時提交。可疑帳戶是李軍的帳戶,與原告沒有關系。第五,被告在給李軍辦理業務時,沒有過錯。轉帳是通過電子銀行進行的,電子銀行的轉帳不需要原告本人操作,只要是知道密碼的人都可以。
本院認為,我國《商業銀行法》第6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侵犯”。國務院關于《個人存款帳戶實名制規定》第5條規定“本規定所稱實名,是指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的身份證件上使用的姓名”。第6條“個人在金融機構開立個人存款帳戶時應當出示本人身份證件,使用實名。”第7條“在金融機構開立個人存款帳戶的,金融機構應當要求其出示本人身份證件,進行核對,并登記其身份證件上的姓名和號碼”。根據身份證表面所反映的基本形式為照片、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編號。本案中,存款人持戶名為李軍,身份證編號為江蘇省編號,地址卻為山東省德州市有明顯瑕疵的身份證在被告處開戶,從形式上被告并未盡到謹慎審查李軍身份證的義務,給李軍辦理無效存折,并讓其用無效存折轉帳、取款,故被告具有過錯。原告的儲蓄存款帳戶附有金穗借記卡,該卡具有存取現金、轉帳結算等功能,但李軍的活期儲蓄帳戶未附金穗借記卡,根據《人民銀行結算帳戶管理辦法》第43條規定“儲蓄帳戶僅限于辦理現金存取業務,不得辦理轉帳結算”,李軍的活期儲蓄帳戶僅限于辦理現金存取業務,不能辦理轉帳結算,但原告帳戶中的42萬元存款卻是通過被告設立的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上轉入李軍帳戶的,被告的該項操作規程違法,被告存在過錯。
對被告推出的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既為儲戶帶來了便利,也改善了銀行的經營環境,但同時也會給金融交易安全帶來新的風險。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也給犯罪造成有可乘之機,現在犯罪嫌疑人利用各種手段侵入銀行網絡管理系統,竊取儲戶存折信息,然后偽造存折和身份證盜支儲戶存款現象時有發生,金融機構金融風險加大,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加大科技含量投資和增強應對措施,提高防范能力,不斷規范和完善操作規程,這種經營風險只能由金融機構承擔,而不能由儲戶承擔。現根據原告持有的存折中的交易顯示,原告并未使用過該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進行交易,亦未使用金穗借記卡在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進行交易,顯然被告在推出大堂式服務終端機時,沒有給大堂式服務終端機賦予識別存折真偽的功能,故被告應對其所設立的自助銀行的經營風險承擔責任。現原告存款被從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上轉帳,被告未能保障原告存款在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交易的安全性,故被告存在過錯,應對原告存款損失承擔責任。
3、關于李軍從其儲蓄帳戶取款行為與本案關聯性問題。
原告阿明生認為,李軍使用假身份證在被告開立活期儲蓄帳戶,違反國務院《個人存款帳戶實名制規定》第5條“本規定所稱實名,是指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的身份證件上使用的姓名”。原告42萬元被他人從大堂式服務終端機(電子銀行)轉帳,被告違反人民銀行《結算帳戶管理辦法》第43條“儲蓄帳戶僅限于辦理現金存取業務,不得辦理轉帳結算”。李軍于11月7日下午5時44分后,二次支取從其帳戶內轉入的10萬元。李軍在1個工作日內,集中轉入,分散支出。被告違反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第7條“ 下列支付交易屬于大額支付交易:(二)金額20萬元以上的單筆現金收付,包括現金繳存、現金支取和現金匯款、現金匯票、現金本票解付;(三)個人銀行結算帳戶之間以及個人銀行結算帳戶與單位銀行結算帳戶之間金額20萬元以上的款項劃撥”。第8條“下列支付交易屬于可疑支付交易:(一)短期內資金分散轉入、集中轉出或集中轉入、分散轉出;本條所稱”短期“,指10個營業日以內”。
被告農行甘州區支行認為,李軍作為銀行儲戶,提取自己帳戶上的現金,合理合法,銀行應給予提取。李軍提取的是自己帳戶上的現金與原告無任何關系。
本院認為,李軍儲蓄帳戶內的42萬元是從原告帳戶內轉入的,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性。故李軍從其帳戶內支取42萬元行為關系到原告及儲蓄機構的切身利益,則對李軍支取存款的審查顯得尤為重要。根據《人民幣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第7條規定“下列支付交易屬于大額支付交易:(二)金額20萬元以上的單筆現金收付,包括現金繳存、現金支取和現金匯款、現金匯票、現金本票解付;(三)個人銀行結算帳戶之間以及個人銀行結算帳戶與單位銀行結算帳戶之間金額20萬元以上的款項劃撥”。第八條規定“下列支付交易屬于可疑支付交易:(一)短期內資金分散轉入、集中轉出或集中轉入、分散轉出。本條所稱”短期“,指10個營業日以內”。第11條規定“金融機構在辦理支付結算義務時,發現其客戶有本辦法第八條所列情形的,應記錄、分析該可疑支付交易,填制《可疑支付交易報告表》后進行報告”。第12條規定“金融機構對可疑支付交易需要進一步核查的,應及時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查詢可疑支付交易時,有關金融機構應負責查明,及時回復,并記錄存檔”。
《甘肅省大額現金支付管理實施細則》第3條規定“本細則所指”大額現金“包括:(1)開戶單位從基本存款帳戶、臨時存款帳戶和專用存款帳戶一次性或當日從同一帳戶累計提現5萬元以上(含5萬元)的現金。 (2)居民個人從儲蓄帳戶一次性或當日從同一帳戶累計提現”。第11條規定“開戶銀行從開戶單位的基本存款帳戶中支付大額現金,應要求開戶單位填寫‘基本存款帳戶提取大額現金審批表’,經批準后方可辦理支付。從基本存款帳戶中支付大額現金的審批權限由開戶銀行根據管轄內的實際情況,逐級向下授權,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授權內容和范圍應報當地人民銀行備案”。
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金融機構個人存取款業務管理的通知”第6條規定,“辦理個人存取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對一日一次性從儲蓄帳戶提出取現金5萬元(不含5 萬元)以上的,儲蓄機構柜臺人員必須要求取款人提供有效身份證件,并經儲蓄機構負責人審核后予以支付。其中一次性提取現金20萬元(含20萬元)以上的,要求取款人必須至少提前1天以電話等方式預約,以便銀行準備現金”。第7條規定“辦理個人存取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對存款人一日一次性從其儲蓄帳戶提取現金5 萬元以上(不含5萬元)的或一日內數次提現累計超過5萬元以上(不含5萬元)的,必須向其省級分行備案,并由其省分行報當地人民銀行省級分行備案。無省級機構的金融機構,應報人民銀行當地分(支)行備案,并由人民銀行當地分(支)行報人民銀行省分行備案。凡金融機構認為有嫌疑的取款業務,必須及時報告。備案內容包括:開戶行、取款人姓名、取款人有效身份證件號碼、取款方式(存單、存折、銀行卡)、取款時間、取款金額、被取款帳戶情況(包括相關帳戶情況)”。由此可見,銀行對其設定的相關制度的健全性負有嚴格責任。
李軍系在被告處新開立帳號的儲戶,其存款帳戶在2004年11月7日一天內,頻繁存、取款及轉帳交易五次,對此可疑業務,被告工作人員應引起注意,審查一下存款的來源,問題有可能暴露,但直至在當日下午5時44分經大堂式服務終端機轉帳42萬元后,該李軍仍能從被告營業室柜臺上分兩次支取10萬元,而被告未按規定填寫提取大額現金審批表,亦未進行審批,同時被告所建立的監測系統卻沒有11月7日下午5時44分后取款人兩次支取10萬元的監測記錄。被告非 24小時晝夜服務銀行,通常情況下,下午5時30分是所有銀行結庫時間,超過該時間后任何人均不能從銀行營業室柜臺上辦理存取款業務,被告違反《人民幣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管理辦法》和《甘肅省大額現金支付管理實施細則》及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金融機構個人存取款業務管理的通知”,存在違規操作的過錯。
綜上所述,本院認為,原告到被告處存款,被告為原告出具了活期存折,雙方的儲蓄合同依法成立,并發生法律效力,被告負有隨時向原告兌付存款及支付利息的義務。被告在履行其同原告的儲蓄合同中未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疏于審查,未盡注意義務。由于被告存在過錯,致使其不能履行儲蓄合同確定的義務,給原告造成了巨額損失,被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向原告賠償后可基于侵權行為法的規定向犯罪嫌疑人追償,而原告可選擇向犯罪嫌疑人要求賠償或要求被告直接賠償。現原告訴訟要求被告支付存款42萬元及利息請求合法有據,本院予以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一百零七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被告中國農業銀行張掖市甘州區支行支付原告阿明生存款42萬元及利息,于本判決生效后三日內履行完畢,利隨本清。
案件受理費8810元,其他訴訟費7048元,合計15858元,由被告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甘肅省張掖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陳金霞
審 判 員:呂秀云
代理審判員:張志勛
二00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書 記 員: 徐澤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申請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補正裁判文書失誤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再審決定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查詢犯罪嫌疑人存款、匯款通知書(回執)
2020-10-14移送扣押、凍結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抗訴(上訴)案件出庭檢察員意見書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提請抗訴報告書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詢問通知書
2020-10-14提請批準延長偵查羈押期限報告書
2020-10-14延長偵查羈押期限通知書
2020-10-14解除凍結犯罪嫌疑人存款、匯款通知書
2020-10-14提押證
2020-10-14×××公安局安排律師會見非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提請批準延長偵查羈押期限意見書
2020-10-14×××公安局沒收保證金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收取保證金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通緝令
2020-10-14搜查筆錄
2020-10-14×××公安局要求復議意見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搜查證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