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中國工商銀行
珠海市分行訴珠海證券登記有限公司不當得利一案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2003)香民一初字第3586號
原告:中國工商銀行珠海市分行
住所地:珠海市吉大景山路工商銀行大廈。
法定代表人:吳水龍,行長。
委托代理人:陳紅,該行資產風險管理部總經理、
法律事務室主任,身份證號:310110197006276829。
委托代理人:楊挺,男,該行法律事務室經理,身份證號:210302197708270912。
被告:珠海證券登記有限公司,住所地:珠海市九洲大道官村花園雅景樓。
法定代表人:李優杰,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張文晶,
上海精誠申衡
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述原告訴被告不當得利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審判員陳新強獨任審判,公開
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的委托代理人陳紅、楊挺、被告的法定代表人李優杰及其委托代理人張文晶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訴稱:1997年11月11日原告與上海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簡稱上海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以下簡稱上海工行)及被告簽訂了一份四方《
協議書》,四方約定:上海證券公司委托上海工行代理收(付)證券結算資金;被告委托原告代理收(付)證券結算資金;上海證券公司在上海工行開立證券結算資金專戶,上海工行根據上海證券公司收(付)款指令向被告收(付)款項;被告在原告開立結算資金專戶,原告根據被告收(付)款指令向上海證券公司收(付)款。協議還約定:為保證上海工行的清算資金墊付能力。原告應按被告清算會員在原告上述資金清算帳戶中的備付金存款余額的10%(最低不少于200萬元)存入在上海工行開立的保證金帳戶,上海工行按照同業往來向原告支付利息。協議簽訂后,1997年11月28日原告按照協議約定將上述200萬元匯存入了原告在上海工行開立的保證金帳戶(戶名:珠海工行三級清算保證金戶、帳號:022029-00104200008)。
2003年原告進行內部帳務核查過程中發現上述人民幣200萬尚未收回,原告遂向上海工行查詢并要求其盡快退回該筆款項,但上海工行卻稱已將上述人民幣200萬元款項劃回,后經原告反復翻查有關原始憑證,發現上述款項被上海工行于1998年7月10日通過轉帳形式劃回,劃回票據上載明的收款人戶名為珠海工行分行營業部、帳號為20727302873,經核實帳號20727302873是被告在原告開立的資金結算帳戶,而實際上該筆200萬元款項是上海工行退回給原告的,卻被誤劃入了被告的帳戶,被告收入上述人民幣200萬元款項后在長達五年的時間里沒有任何反應,并將該筆資金使用殆盡。
綜上,被告不當得利占用原告資金的行為已經嚴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為此,原告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向法院提出訴訟,具體訴訟請求為:1.判令被告清償本屬原告的不當得利款項人民幣200萬元。2.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由于長期占用原告上述資金而產生的利息人民幣621875元。3.判令本案的
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被告答辯稱:一、原告沒有證據證明被告以不當得方式取得了其所有的人民幣200萬元。
原告向法院提交的證據為一份四方協議和其匯款到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的匯款憑證。通過四方協議可以看出形成
債權債務關系的是協議的四方,因此,如果因為履行四方協議而發生的債權債務必須由四方來共同確認,僅憑協議的一方、兩方或三方是無法確認的。而原告的付款憑證也僅僅能證明原告支付了200萬元人民幣給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并不能證明其他的任何事實,特別不能證明的是被告收到了其所有的200萬元人民幣。
二、即使被告不當得利人民幣200萬元,原告也喪失了訴訟時效。
眾所周知,原告是中國四大國有專業銀行之一,歷史悠久,有著完善的會計、出納制度、總會計工作制度、內部控制制度。是一個要求每天帳面資金都必須平帳的銀行。當銀行當天的資金出現短款或者長款都必須當天查明原因,當天解決問題,而且銀行每月要做月結,每季度要做季度結算。每年都必須做年終結算。四方協議在1998年6月終止,被告收到人民幣200萬元是在1998年7月份,1998年9月被告辦理了銷戶手續。原告即使在上述任何一個月沒有發現問題,也必然在當季發現問題;即使沒有在當季發現問題,也必須在當年的年終結算時發現問題;即使在珠海和上海沒有發現問題,在1999年年度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將報表匯總到中國工商銀行總行的事后也必然發現問題。試想上海分行的帳面上已經付出了200萬元人民幣,原告的帳上卻還掛者應收上海工行20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事情居然5年多沒有發現簡直是天方夜譚!從這方面看,同樣反證被告收到的200萬元并不是原告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
民事權利的
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第一百三十七條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根據上述提到的任何一個時間,原告都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但是原告并沒有提起訴訟,明顯喪失了訴訟時效。
綜合上述,被告認為原告并沒有證據證明被告以不當得利的方式取得原告的200萬元,即使被告取得了原告的人民幣200萬元,原告也喪失了訴訟時效。請法院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經審理查明:1997年11月,原、被告及上海證券公司和上海工行簽訂了一份《協議書》,原告依據該協議書將保證金人民幣200萬元存入上海工行,被告在原告處開立了資金結算帳戶,帳號為:20727302873。
1998年7月10日,上海工行將上述200萬元退劃給原告,退劃時,收款帳號為:20727302873。收款戶名為:珠海工行分行營業部。由于收款帳號是被告的帳號,雖然收款單位不是被告,但原告的工作人員沒有詳細核對,在帳號與收款單位不是同一單位的情況下,仍將上述200萬元劃入被告帳內。之后,被告使用了該款。
2003年,原告在內部帳務核對時發現上述款項尚未收回,并發函到上海工行,同年11月25日上海工行復函原告稱上述 200萬元已于1998年7月10日退劃,原告經過核對才發現上述200萬元轉入了被告帳內。原告據此要求被告清還并支付利息,雙方協商未果,原告遂提起訴訟。
本院認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本案中,被告收到的上海工行轉入的200萬元,本應屬于原告的保證金,被告取得該款,屬不當得利,應當將該款返還給原告。原告提出的利息問題,由于將200萬元劃入被告帳內,是由于原告的過錯造成的,故在原告訴訟之前的利息,不予支持,只支持從原告起訴之日起至被告清償之日止的利息。原告提出計息標準,理據充分,應予采納。被告提出的訴訟時效的抗辯,由于原告是在2003年才知道訟爭的200萬元已經錯劃給被告,訴訟時效應以原告知道時起計算,至原告起訴時,并沒有超過訴訟時效。被告的抗辯,理由不足,本院不予采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四條、第九十二條、第一百三十五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五日內償還原告人民幣200萬元并支付利息,利息從2003年11月19日起計算至被告還清之日止,利率按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一年期)
流動資金貸款利率計算。
二、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23119元、財產保全費人民幣13620元,合計36739元,由原告負擔6739元、由被告負擔30000元,原告預交的不退還,由被告在還款時直接支付30000元給原告。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提出
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 判 員 陳 新 強
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書 記 員 聶 斌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