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行政裁定書
(2004)佛中法行再字第1號
抗訴機關廣東省人民檢察院。
原審上訴人(一審原告)張邦晴,男,漢族,1955年11月10日出生,住英德市白沙鎮壓張坑管理區坑尾村,是死者張方景之父。
委托代理人許黎明,廣東潛龍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被上訴人(一審被告)佛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交通事故處理大隊,地址:佛山市城門頭西路10號。
負責人鄭標,大隊長。
委托代理人李健毅,佛山市公安局民警。
委托代理人莊岳榮,佛山市公安局民警。
原審第三人賴平,男,漢族,38歲,住佛山市衛國路100號。
原審第三人張方限,女,漢族,1982年9月15日出生,住英德市白沙鎮張坑管理區坑尾村。
張邦晴訴佛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交通事故處理支隊不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一案,由原佛山市城區人民法院于2002年11月26日作出(2002)佛城法行初字第11號行政裁定書,張邦晴不服,向本院提出上訴,本院于2003年3月20日作出(2003)佛中法行終字第9號行政裁定書。該裁定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張邦晴仍不服,向佛山市人民檢察院申訴。廣東省人民檢察院于2004年2月4日以粵檢行抗字[2004]1號行政抗訴書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04年3月12日作出(2004)粵高法立申字第55號指令再審函,指令我院對此案進行再審。本院遂于2004年4月1日作出(2004)佛中法審監行再字第1 號行政裁定書,裁定該案進行再審。本院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于2004年4月26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本案現已審理完結。
張邦晴起訴稱:我是死者張方景的父親。2002年2月27日1時,張方景駕駛粵Y56630二輪摩托車搭載第三人張方限沿華遠東路往南行駛,第三人賴平駕駛制動不良的粵E25409小客車不按規定越線超車會車時發生碰撞,造成張方景受傷后送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張方限受傷住院的重大交通事故。同年3月22日,被告對該交通事故作出第2002B17號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第三人賴平駕駛制動不良的小客車,越線超車,與張方景無證駕駛摩托車發生碰撞。賴平不按規定超車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負事故主要責任,張方景無證駕駛摩托車,負事故的次要責任。原告不服,向佛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申請重新認定,該支隊于2002年4月15日作出佛公(交)裁[2002]200號道路交通事故責任重新認定決定書,維持被告的第2002B17號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被告以張方景無證駕駛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的規定,認定張方景負事故的次要責任,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由于第三人賴平駕駛制動不良小客車越線不按規定超車,是造成交通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與張方景無證駕駛行為無直接因果關系,依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第三人賴平對交通事故應負全部責任。被告以張方景無證駕駛違章的行政責任,作為事故次要責任,顯然是錯誤的。為此,訴請法院撤銷被告所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責令被告重新作出認定。
原佛山市城區人民法院一審審理認為:公安機關依法對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是對交通事故的成因進行分析,是屬于鑒定結論,并非具體行政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四項:“當事人僅就公安機關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和傷殘評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或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規定,原告起訴于法無據,為此,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的規定,裁定如下:駁回原告張邦晴的起訴。本案受理費100元,由張邦晴承擔。
本院經二審審理認為:上訴人張邦晴因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提起訴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法發[1992]39號《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四條的規定:“當事人僅就公安機關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和傷殘評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或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此,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不屬于行政訴訟受理范圍,原審法院依照這一規定駁回上訴人的起訴,本院予以支持。上訴人上訴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的規定,裁定如下: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二審訴訟費100元由上訴人張邦晴承擔。
廣東省人民檢察院抗訴認為:公安機關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根據行政法規的授權實施的一種行政確認行為。該行為直接關系到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當事人的責任認定和民事賠償等問題,因此,這涉及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該法提起行政訴訟。該法第十二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年3月8日法釋[2000]8號)第一條第二款明確列舉了不屬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事項,其中沒有列舉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行為。因此,本案申訴人張邦晴認為被申訴人佛山市交警大隊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依法應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于1992年1月1日發布的《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四項“當事人僅就公安機關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和傷殘評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或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規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和《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確定的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相沖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釋以及有關機關聯合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凡與本解釋不一致的,按本解釋執行”的規定,本案審理中不應依據《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二審裁定適用《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四條,駁回申訴人的上訴,適用法律明顯不當。
本院再審認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公安機關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實后,根據當事人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所作出的鑒定結論,在交通事故中起的是證據作用。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本身并不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它是公安機關的專業技術鑒定工作范疇而非行政執法行為。當事人因交通事故損害而產生權利義務可通過民事訴訟進行確定解決,待民事訴訟確定后,雙方才產生具體的權利義務,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因此,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本身并不是具體的行政行為。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四條規定:當事人對作出的行政處罰不服提起行政訴訟或就損害賠償問題提起民事訴訟的,以及人民法院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時,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公安機關所作出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傷殘評定確屬不妥,則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審理認定的案件事實作為定案的依據。從這一規定更可看出,公安機關的交通事故責任書并不能直接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它是國務院指定的鑒定機構所作的一種專業鑒定結論,其在法院審理案件確認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訴訟中起到證據作用,有可能成為定案依據,其屬公安機關實施的技術鑒定行為而非公安機關實施道路安全管理行為的行政行為范疇,也即其不屬于公安機關作出的具體的行政行為,因此不屬行政訴訟范圍。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的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來看,該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的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而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法律、法規規定不服事故責任認定可提起行政訴訟,因此,將不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歸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并無法律依據。原審裁定適用法律正確,處理恰當。廣東省人民檢察院抗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為此,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十六條規定,裁定如下:
維持本院(2003)佛中法行終字第9號裁定。
審 判 長 李 少 鋒
審 判 員 黃 雪 鵠
代理審判員 唐 斐
二○○四年五月二十六日
書 記 員 梁 亦 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委托書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復核死刑發回重審用)
2020-10-14勘驗筆錄(刑事案件用)
2020-10-14調查取證申請書(律師刑事訴訟格式文書)
2020-10-14糾正審理違法意見書
2020-10-14提供法庭審判所需證據材料意見書
2020-10-14解除取保候審申請書
2020-10-14×××公安局逮捕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收取保證金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凍結/解除凍結存款/匯款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辦案協作函
2020-10-14訊問筆錄
2020-10-14人民檢察院要求說明不立案理由通知書
2020-10-14起訴意見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不批準逮捕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決定釋放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協助凍結存款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場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報請許可采取強制措施報告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