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
行政判決書????(2006)一中行初字第968號
????
原告
重慶奮達粉末冶金有限責任公司,住所地重慶市綦江縣三江鎮面粉廠。
???? 法定代表翁志剛,
執行董事。
???? 委托代理人翁光敏,重慶展圖
律師事務所律師。
???? 委托代理人陳瑜,重慶展圖律師事務所律師。
???? 被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9號銀谷大廈10-12層。
???? 法定代表人廖濤,副主任。
???? 委托代理人吳亞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審查員。
???? 委托代理人郭健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審查員。
???? 第三人重慶揚子粉末冶金有限責任公司,住所地重慶市綦江縣三江鎮黃荊村。
???? 法定代表人楊發榮,總經理。
???? 委托代理人涂強,男,漢族,1962年11月5日出生,重慶市恒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專利代理人,住重慶市渝中區北區路18號3-4。
???? 原告重慶奮達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簡稱奮達公司)不服被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簡稱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第8295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簡稱第8295號決定),于法定期限內向本院提起訴訟。本院于2006年8月1日受理本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并依法通知重慶揚子粉末冶金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揚子公司)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于2006年10月13日公開
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奮達公司的委托代理人翁光敏、陳瑜,被告專利復審委員會的委托代理人吳亞瓊、郭健國,第三人揚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楊發榮、委托代理人涂強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 專利復審委員會第8295號決定系就揚子公司享有的03117863.4號名稱為“銅包鐵復合粉的制造方法”發明專利(簡稱本專利)所提出的無效宣告請求作出的。專利復審委員會在該決定中認定:
???? 一、 關于本專利的新穎性。
???? 奮達公司雖提交了相關證據用以證明揚子公司本專利不具有新穎性,但該證據沒有證明本專利技術方案已在申請日之前被公開。揚子公司組織專家進行鑒定的資料,以及“重慶市企業產品標準備案登記”等證據證明,根據檢驗所對銅包鐵復合粉出具的檢測報告,對企業標準進行審查并形成
鑒定結論是鑒定會的程序,參加鑒定工作的專家依照《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之規定應當保守被鑒定科技成果的技術秘密,鑒定會上發放的資料屬于保密文件,不是專利法意義上的公開出版物,沒有證據證明與會人員在本專利申請日前有泄密事實發生,致使本專利制造方法已被公開。雖然揚子公司稱2000年底其員工離開公司,將其工藝流程及制造方法交給綦江縣川星塑料制品廠,但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4)渝一中民初字第597號民事判決沒有關于員工何時泄露何種技術方案的內容顯示。故仍不能證明本專利沒有新穎性。二、關于創造性。經將本專利與《新技術新工藝》公開的“銅粉和包銅鐵粉的工藝流程”相比較,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1)本專利采用硫酸銅溶液,而對比文件采用稀蝕刻液;(2)本專利將硫酸銅溶液的pH值調至0.5-4.8,而對比文件沒有公開這一步驟;(3)本專利有加入硫酸銅總重量的0.0283‰的2-巰基苯駢噻唑,而對比文件沒有公開這一步驟;(4)本專利限定硫酸銅與還原鐵粉的重量比是4:5,而對比文件沒有限定重量比;(5)本專利有加入5%的硬脂酸鋅或5‰的苯駢三氮唑的步驟,而對比文件沒有公開這一步驟。在《粉末冶金原理》一書中用鐵從硫酸銅溶液置換銅時,溶液的PH值采用2,《粉末冶金工藝學》、《粉末冶金學》僅簡略地記載了用置換法生產金屬包銅鐵粉,與《粉末冶金原理》和《新技術新工藝》相比沒有公開本專利更多的技術特征。《粉末冶金工業》公開的是在將復合粉壓制成制品的過程中加入硬脂酸鋅,而本專利是在制造復合粉時加入硬脂酸鋅,且兩者加入的含量也不相同。《電鍍工藝手冊》公開的是將電拋光后的銅與銅合金零件用2.5g/L的苯駢三氮唑在60℃下浸5min進行鈍化處理,與本專利直接在復合粉中加入5‰苯駢三氮唑的步驟不同。另外,對于區別技術特征(3),由于在《電鍍工藝手冊》公開的化學鍍銅中使用的還原劑與《粉末冶金原理》和《新技術新工藝》不同,反應的條件不同,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不能顯而易見地將《電鍍工藝手冊》公開的穩定劑(2-巰基苯駢噻唑)用到《粉末冶金原理》和《新技術新工藝》的方法中而得到本專利的這一步驟,而本專利在加入該穩定劑后,可使銅均勻、緊密、牢固地完全包覆于鐵粉顆粒上。從揚子公司提交給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書面意見的節選內容看,揚子公司并沒有否定2-巰基苯駢噻唑起加速反應的作用,加入2-巰基苯駢噻唑是更為優選的技術方案,該步驟應對本專利的保護范圍起限定作用。綜上,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上述證據的基礎上不能顯而易見地獲得本專利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故本專利權利要求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符合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之規定。決定:維持03117863.4號發明專利權有效。
???? 原告奮達公司不服該決定,向本院起訴稱:一、揚子公司在2000年12月前就已經公開生產、銷售,根據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之規定,揚子公司在2003年5月13日申請時就已經喪失了新穎性。被告遺漏這一事實未予認定。二、揚子公司的鑒定不符合《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規定的“科技成果鑒定”范疇,鑒定資料也不屬于技術秘密。被告的認定與事實不符。三、揚子公司的技術在2003年5月13日申請專利之前已經被披露,是揚子公司自認的事實。本專利已經喪失新穎性。四、關于創造性的對比原則,應該采用主要技術相同來進行判斷,不應一字不漏地照搬,否則有失公平,上述對比文件足以說明本專利不具有創造性。因此,請求法院
撤銷第8295號決定。
???? 被告專利復審委員會的辯稱:奮達公司沒有提交任何證據證明揚子公司在2000年12月前就已經公開生產和銷售,并導致本專利方法喪失新穎性。有關創造性事實堅持第8295號決定的評述意見,其所作決定認定事實清楚、
適用法律準確、程序合法,請求駁回奮達公司的訴訟請求,維持第8295號決定。
???? 第三人揚子公司同意第8295號決定,并反駁奮達公司稱,我公司2000年12月組織的產品鑒定會,只公開了產品,從未公開技術,奮達公司提出我公司因此已將技術公開,完全是奮達公司在有意混淆產品與技術兩個不同概念,奮達公司由此推測我公司的專利技術已被公開,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決定正確。
???? 經審理查明:
???? 2003年5月13日,揚子公司申請了名稱為“銅包鐵復合粉的制造方法”發明專利(即本專利),2005年7月6日獲得授權。專利號為03117863.4,本專利權利要求為:1、一種銅包鐵復合粉的制造方法,其步驟如下:(1)將硫酸銅溶解,并將溶解的硫酸銅溶液的pH值調至0.5-4.8;(2)加入硫酸銅總重量的0.0283‰的2-巰基苯駢噻唑,在攪拌狀態下,迅速加入還原鐵粉,繼續攪拌2-10分鐘,使銅完全包覆在鐵粉顆粒的表面,即形成銅包鐵復合粉,硫酸銅與還原鐵粉的重量比是4:5;(3)讓銅包鐵復合粉沉降3-20分鐘,去掉上清液,加清水洗滌,使其無酸性為止;(4)經洗滌后的銅包鐵復合粉送至離心機進行脫水處理,然后進行干燥處理,根據產品大小的規格尺寸進行篩分;(5)對篩分后的銅包鐵復合粉中加入5%的硬脂酸鋅或5‰的苯駢三氮唑,然后進行混粉、檢驗、包裝入庫。本專利說明書中載明: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銅包鐵復合粉的制造方法,它不僅可以使銅均勻緊密牢固地包覆于鐵粉顆粒上,而且還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本發明主要采用的是化學置換法,根據電化學原理,將還原鐵粉和硫酸銅溶液在常溫下、pH值為0.5-4.8和穩定劑的作用下,使鐵粉顆粒表面與硫酸銅溶液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使鐵粉顆粒表面均勻、緊密地包覆一層銅膜,再通過洗滌、干燥還原而得到淺玫瑰紅色或棕紅色的不規則形狀的包覆粉末。由于在反應過程中均進行了充分地攪拌,可以保證所有還原鐵粉顆粒的表面反應充分,實現銅膜完全包覆于鐵粉顆粒表面的目的。
???? 2005年11月14日,奮達公司針對本專利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起無效宣告請求,理由是,本專利在申請日之前國內外教材、著作、刊物上對本專利的生產方法的要領作了說明和闡述,并且國內許多廠家也在以該方法公開地批量生產,故本專利不具有新穎性;本專利僅僅是將公知的技術改頭換面,并加以簡單拼湊,故本專利不具有創造性。
???? 奮達公司為證明本專利技術已于2003年5月13日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公開,提交了其在無效審查期間提交的揚子公司于2000年12月組織產品鑒定的資料和2001年1月有關銅包鐵復合粉《重慶市企業產品標準備案登記表》,并認為通過資料中關于《銅包鐵復合粉試制技術報告》中有關工藝流程介紹和有關“關鍵技術”介紹可以看出本專利技術已被公開。奮達公司稱 [硫酸銅溶液、穩定劑]→[置換沉積] →[洗滌] →[脫水干燥] →[還原] →[篩分] →[防氧化處理] →[混粉] →[檢驗] →[包裝] →[合格產品]流程在第一步驟[硫酸銅溶液、穩定劑]和第七步驟[防氧化處理]上可以看出與本專利技術的核心步驟相同,在“關鍵技術”介紹中提到“銅包鐵復合粉試制開發的關鍵是要解決銅與鐵的結合強度和抗氧化能力問題,……我們選擇不同的穩定劑和抗氧化劑,做了各種不同的配比和備件試驗,……把鍍層包覆的試樣,放在惰性氣氛的爐中加熱至250-300攝氏度1小時,然后在空氣中冷卻,檢查銅層是否鼓泡或脫落來鑒定結合強度。”并指出,專利復審委員會依據《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是錯誤的,該技術不符合該《辦法》中規定的“科技成果”要求,故不存在“鑒定會參加人員對被評審的技術內容負有保密義務”的問題。專利復審委員會表示上述內容沒有關于本專利技術方案的任何顯示,看不出如何公開了本專利技術內容。技術鑒定人員對所鑒定的技術負有保密責任是基本要求,勿庸置疑。揚子公司表示該流程圖與本專利技術方案相差甚遠,《重慶市企業產品標準備案登記表》也沒有記載本專利技術方案,均不能證明奮達公司所訴的“技術已被公開”的主張,更何況參與鑒定者還要承擔保密責任,奮達公司若堅持“已被公開”,奮達公司應拿出確已被公開的證據,而不是僅憑上述證據來猜測。
???? 奮達公司為證明揚子公司已在申請本專利之前公開使用了本專利技術,同時本專利技術已被其員工朱朝志、黎新泄密,喪失新穎性,提交了(2004)渝一中民初字第596號、第597號兩份
民事判決書,前者系揚子公司訴奮達公司侵犯科技成果權糾紛案,奮達公司指出該判決在揚子公司訴稱部分載明揚子公司稱:“2000年,揚子公司研制成功‘銅包鐵復合粉’新產品,重慶市經委將其列為當年重點技術項目。2001年1月14日該項目獲得重慶市經委《技術創新項目鑒定驗收證書》,2001年2月,該項目獲得2000年度重慶市鄉鎮企業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3月,重慶市科委頒發了科技成果登記證書。……2004年3月,朱朝志離開揚子公司與他人組建了奮達公司”。后者系揚子公司訴綦江縣川星塑料制品廠侵犯科技成果糾紛案,奮達公司指出該判決在揚子公司訴稱部分載明揚子公司稱:“在研制中,揚子公司的員工黎新為項目參與人員之一,了解新產品的工藝流程及制造方法。2000年末,黎新離開揚子公司,將揚子公司的工藝流程及制造方法交給奮達公司。奮達公司隨即以與揚子公司相同的工藝流程及制造方法生產、銷售與揚子公司相同的產品,嚴重侵害了揚子公司的知識產權”。經本院查明,揚子公司于2004年10月11日,同時提起兩訴訟,在兩訴訟中,揚子公司所主張的被侵犯的“銅包鐵復合粉工藝流程及制造方法”技術成果即是本專利技術。因揚子公司起訴時該技術成果已處在專利申請的公開階段,重慶市渝中區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此時的技術成果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給予保護的技術秘密范疇,揚子公司可以依照《專利法》第十三條的規定,要求被控
侵權人支付適當的使用費,但無權要求被控侵權人停止使用,故對其主張不予支持。奮達公司表示,上述內容證明揚子公司自己已承認其在2000年就已公開使用了本專利技術,其員工已將該技術秘密披露出去。專利復審委員會表示,上述內容沒有證明揚子公司確已在本專利申請日之前公開使用了本專利技術,朱朝志離開揚子公司的時間在本專利申請日之后,黎新是否泄密的行為法院沒有予以認定,更無何時泄密的認定。
???? 奮達公司為證明本專利已喪失新穎性還向本院提交了有關對劉永龍的調查筆錄、重慶市綦江縣
公證處對《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應用》一書相關頁及版權頁的真實性的公證、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民事庭審筆錄、1993年9月《第六屆全國金屬粉末專業學術會議論文選集》第49-50頁:《緩蝕劑的作用機理及在金屬粉末生產中的應用》和《重慶市綦江縣科學技術項目立項
申請書》等證據。專利復審委員會表示上述證據中前三個證據是奮達公司在口審之后提交的,已經超過了舉證期限,沒有作為第8295號決定的證據。后兩個證據是奮達公司在本訴訟中提交的新證據,在無效審查期間沒有提交。庭審中,奮達公司對過期舉證的事實沒有異議,且未說明遲延提交的正當理由。
???? 在本案審理中,奮達公司對專利復審委員會關于將本專利與《新技術新工藝》一刊中《含鐵銅粉和包銅鐵粉》一文公開的“銅粉和包銅鐵粉的工藝流程”相比較后所歸納的5項區別技術特征沒有異議,但奮達公司表示,區別技術特征(1)使用硫酸銅溶液還是使用稀蝕刻液沒有什么差異,兩者本身都是硫酸銅溶液,只是前者純,后者有雜質;區別技術特征(2)關于pH值問題,本專利給出的0.5-4.8范圍是硫酸銅與鐵進行化學反應的常識,《粉末冶金原理》一書中已經給出了用鐵置換銅時溶液的pH值更高或過低都不好的啟示;區別技術特征(3)關于是否加入2-巰基苯駢噻唑并不重要,2-巰基苯駢噻唑在上述化學反應中僅起催化作用,揚子公司代理人在
民事訴訟的代理詞中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區別技術特征(4)比重限定與否也是附加的特征,完全可以通過測算得出比值。上述四點對本專利而言均屬于非必要技術特征,本專利的核心技術就是一個把硫酸銅溶液和鐵粉進行攪拌,保證所有還原鐵粉顆粒的表面反映充分和加入硬脂酸鋅或苯駢三氮唑,解決抗氧化問題。而攪拌方法是公知常識,《電鍍工藝手冊》、《粉末冶金工業》、《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應用》和《緩蝕劑的作用機理及在金屬粉末生產中的應用》中已經介紹了硬脂酸鋅或苯駢三氮唑所具有的抗氧化功能,因此本專利技術沒有創造性。
???? 專利復審委員會堅持其第8295號決定中在此方面的意見,同時,提出奮達公司提交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應用》和《緩蝕劑的作用機理及在金屬粉末生產中的應用》兩證據屬于超出舉證期限和訴訟中新提交的證據,現在提出引用此證,法院不應予以考慮。揚子公司認為:(2004)渝一中民初字第596號、第597號兩份民事判決書沒有支持我公司的侵權判定請求,我公司代理人雖在代理詞中講“加不加入2-巰基苯駢噻唑不是必要技術特征”,那是在侵權訴訟中對對比意見的陳述,我公司認為在置換中加入2-巰基苯駢噻唑是本專利必要技術特征,這一陳述并不違背專利申請中的禁止反悔原則。奮達公司所稱“硫酸銅溶液與稀蝕刻液沒有差異”是沒有根據的。《粉末冶金原理》一書在此講的是銅粉制造方法,而不是“銅包鐵復合粉”制造方法。《電鍍工藝手冊》一書反映的是鍍銅的方法,也不是“銅包鐵復合粉”制造方法,況且是在堿性(用甲醛作還原劑)條件下使用2-巰基苯駢噻唑作為穩定劑,防止生成氧化亞銅(Cu2O),與本專利使用條件完全不同。
???? 經查,《新技術新工藝》一刊的《含鐵銅粉和包銅鐵粉》一文中載明:“3.鐵粉包銅工藝及性能由于鐵能夠置換出銅,鐵粉經短時間的轉換反應,即可得到包銅鐵粉。其工藝流程為:還原鐵粉經稀蝕刻液、攪拌、濾出廢液,經還原處理即得到包銅鐵粉。鐵粉具有高的表面積,表面活性很大,轉換反應只需若干分鐘,即攪拌1-2分鐘必須濾出廢液,否則,鐵粉顆粒將全部溶入廢液而形成膠狀物質”。《粉末冶金原理》一書的相關頁載明:“置換時溶液酸度要控制適當。如從硫酸銅中用鐵屑置換銅時,溶液的pH值采用2,酸度更高是不好的,因為鐵屑會白白消耗于氫的析出;酸度過低時,鐵的堿式鹽和氫氧化物會共同沉淀以致降低銅粉的品味”。《電鍍工藝手冊》中在介紹“化學鍍銅工藝規范”時指出:“化學鍍銅通常用甲醛作還原劑,但由于甲醛在堿性條件下(pH11-13)才有足夠的還原性,因此,含二價銅離子的溶液中必須使用絡合劑。……為改善鍍液和所得銅層的性能,常使用下述幾類添加劑:(1)穩定劑,主要選用與銅離子絡合能力強的絡合劑,使銅離子形成穩定的可溶絡合物來防止生成氧化銅。如a,a’聯吡啶、2-巰基苯駢噻唑、氰化物、2-硫基苯駢噻唑、碘化物、硫化物、硫氰化物等,而且常常組合使用。……為提高零件的抗蝕性,電拋光最好用10%的重鉻酸鉀溶液于室溫下浸1min,或用2.5g/L的苯駢三氮唑在60℃下浸5min進行鈍化處理。”《粉末冶金工業》一刊的《新金牌復合青銅粉》一文中載明:“使用復合青銅粉時,在壓制過程中不能加入潤滑油,否則影響壓潰強度。在加料過程中,石墨成份應控制在<0.4%以內,硬脂酸鋅成份<0.2%。”
???? 上述事實有第8295號決定、本專利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鑒定資料、《重慶市企業產品標準備案登記表》、(2004)渝一中民初字第596號和第597號民事判決書、對劉永龍的調查筆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應用》、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庭審筆錄、《緩蝕劑的作用機理及在金屬粉末生產中的應用》、《重慶市綦江縣科學技術項目立項申請書》、《新技術新工藝》、《粉末冶金原理》、《電鍍工藝手冊》、《粉末冶金工業》,以及當事人陳述等證據在案佐證。
???? 本院認為:
???? 我國《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新穎性,是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并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后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在申請日以前六個月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喪失新穎性:他人未經申請人許可泄露其內容的。
???? 奮達公司作為“本專利技術在申請日之前即已被公開”的主張者,對其主張負有舉證證明義務,奮達公司在無效審查期間所提交的鑒定資料、《重慶市企業產品標準備案登記表》均無本專利技術方案內容的顯示;(2004)渝一中民初字第596號和第597號民事判決僅證明揚子公司曾經稱其員工黎新將其工藝流程及制造方法交給綦江縣川星塑料制品廠,且從揚子公司在法院的訴稱看,揚子公司稱奮達公司2004年3月才組建成立,員工黎新2000年就已將“銅包鐵符合粉末的制作方法”技術秘密披露給奮達公司,該陳述顯然有悖邏輯,不足為憑。依照上述法律規定,本院僅憑上述證據無法形成本專利技術已在申請日之前被公開,且已經喪失新穎性的內心確信,對其主張本院不予采信。奮達公司提交的對劉永龍的調查筆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應用》、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庭審筆錄、《緩蝕劑的作用機理及在金屬粉末生產中的應用》、《重慶市綦江縣科學技術項目立項申請書》等證據,均屬于無正當理由未于有效的舉證期限內提交的證據,其懈怠舉證義務,后果應由其自行承擔。
???? 必要技術特征是指,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其總和足以構成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使之區別于背景技術中所述的其他技術方案。奮達公司主張第8295號決定所歸納的區別技術特征(1)、(2)、(3)、(4)在本專利方面均不屬于必要技術特征,但奮達公司應以證據予以充分說明。(1)奮達公司主張“硫酸銅溶液和稀蝕刻液沒有差別”,但僅限于其陳述;(2)《新技術新工藝》一刊的《含鐵銅粉和包銅鐵粉》一文沒有給出本專利所述的將硫酸銅溶液pH值調至0.5-4.8的范圍值,但《粉末冶金原理》一書公開了pH值為2的內容;(3)關于奮達公司所稱2-巰基苯駢噻唑在置換中僅起催化作用,揚子公司代理人在民事訴訟的代理詞中曾表示屬于“非必要技術特征”一節,因本案涉及的是對本專利的無效宣告審查,判斷專利技術具備哪些必要技術特征的基本依據只能是該專利的“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技術方案,并使之區別于背景技術中所述的其他技術方案。盡管揚子公司自己曾表示該催化作用不是必要技術特征,但該陳述不是判斷本專利必要技術特征的依據;(4)該方法專利的第二步驟是“加入硫酸銅總重量的0.0283‰的2-巰基苯駢噻唑,在攪拌狀態下,迅速加入還原鐵粉,繼續攪拌2-10分鐘,硫酸銅與還原鐵粉的重量比是4:5”,比重是對比文件《新技術新工藝》一刊的《含鐵銅粉和包銅鐵粉》一文公開的“銅粉和包銅鐵粉的工藝流程”中所沒有的內容,雖然可能通過測算得到該比值,但揚子公司作為專利申請人自愿要求將該比值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并無不當,可予準予。鑒于此,奮達公司的主張不成立,對其主張本院不予支持。上述(1)、(3)、(4)項技術特征明顯有別于對比文件所公開的技術特征,(2)項技術特征雖已被公開,但并不影響本專利整體創造性的評判,對此本院予以認定。奮達公司稱,本專利的核心技術就是一個把硫酸銅溶液和鐵粉進行攪拌,保證所有還原鐵粉顆粒的表面反映充分和加入硬脂酸鋅或苯駢三氮唑,解決抗氧化問題。而攪拌方法是公知常識,《電鍍工藝手冊》、《粉末冶金工業》一刊、《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應用》和《緩蝕劑的作用機理及在金屬粉末生產中的應用》中已經介紹了硬脂酸鋅或苯駢三氮唑所具有的抗氧化功能,因此本專利技術沒有創造性。本院認為,從本專利權利要求書中可見本專利給出了明確具體的攪拌方案,顯然不屬于奮達公司所稱的公知常識范疇,對其主張本院不予支持。《電鍍工藝手冊》給出的是將電拋光后的零件用2.5g/L的苯駢三氮唑在60℃下浸5min進行鈍化處理,與本專利直接在復合粉中加入5‰苯駢三氮唑的步驟不同。另外,《電鍍工藝手冊》中給出的是堿性條件(甲醛作還原劑),使用2-巰基苯駢噻唑作為穩定劑,本專利是酸性條件(硫酸銅作氧化劑),使用2-巰基苯駢噻唑作為催化劑,技術方案完全不同。本領域技術人員不能顯而易見地將《電鍍工藝手冊》中的技術方案用到《粉末冶金原理》和《新技術新工藝》中所介紹的技術方案中,從而得出本專利相關步驟。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應用》和《緩蝕劑的作用機理及在金屬粉末生產中的應用》兩證均屬于奮達公司無正當理由未于有效的舉證期限內提交的證據,其懈怠舉證義務,后果應由其自行承擔。
???? 由此可見本領域技術人員依據奮達公司所提交的上述證據,不能顯而易見地獲得本專利所要求保護的完整的技術方案,本專利權利要求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符合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之規定。綜上所述,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第8295號決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本院判決如下:
???? 維持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第8295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
????
案件受理費1000元,由重慶奮達粉末冶金有限責任公司負擔(已交納)。
???? 如不服本判決,各方當事人于本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本院遞交
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交上訴狀副本,同時交納上訴案件受理費1000元,上訴于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
????
????
????
???? 審 判 長 任 進
???? 代理審判員 彭文毅
???? 人民陪審員 劉元霞
????
????
???? 二OO六 年 十 月 三十 日
????
????
???? 書 記 員 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