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救助義務(一)海上救助的概念,也稱海上救助,是指在海上因外力而遭受的全部或部分船舶、貨物、旅客和貨物的打撈行為,無論該行為是否發生在任何水域。(二)海上救助的構成要件存在海上危險。海上救助必須在海上或與海洋相連的通航水域進行。此外,被救助的船舶或其他財產必須處于實際危險之中。法律承認救助的對象。船舶是海上救助中最常見的對象。《海商法》特別規定,船舶是指該法第3條所指的船舶以及與之發生救助關系的任何其他非軍用或政府公務船舶。因此,在船舶間打撈的情況下,打撈方必須是《海商法》第3條規定的總噸位超過20噸的非軍事或政府公務用途的船舶和其他移動設備,另一方可以是非軍事或政府公務用途的任何船舶,包括內河船舶和總噸位小于20噸的小型船舶,船舶以外的財產應為海洋財產,即任何非永久和無意附屬于海岸線的財產,包括風險貨物。所謂風險運費是指到達時的運費,因為運費的支付是以貨物到達目的地為基礎的。如果貨物不能安全交付,將不予付款。因此,收取運費的承運人構成損失。但是,海商法關于海上救助的法律規定,不適用于已經在海上設立的從事海底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或生產的固定式、浮動式和移動式海上鉆井裝置。海上救助的對象僅限于財產。搶救生命是一項人道主義行為,也是每個人的道德責任。因此,有關海上救助的法律制度不應適用于海上人命救助。但是,為了獎勵救助人的生命,如果海上財產的救助伴隨著人的生命的救助,人的生命的救助方也有權獲得一定份額的報酬,該報酬應支付給財產的救助方,存在自愿救助行為。救援行為可能有所不同,但必須是自愿的,而不是基于現有義務。例如,船員向遇險船舶提供的勞動力,飛行員對船舶的指導,國家消防部門實施的消防和其他行政行為不屬于海商法上的救援行為。專業救援公司或專門為救援行動設計的船舶進行的救援不違反自愿原則。由于中國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原因,中國沿海地區的許多救援活動都是由國有船舶或在中國港口當局的指揮和控制下進行的。這種救助并不違反救助的自愿性質,仍應根據《海上遇險法》進行調整,以上內容是法院關于海上救助概念和構成要件的法律匯編。海上救助又稱海上救助,是指外國勢力援救全部或部分遭受海上遇險的船舶、貨物和客貨貨物的行為。我一定理解了他的解釋,想了解更多有關法律的信息,你可以登錄互聯網咨詢在線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聯合懲戒對象申請移出核查期限
2020-12-21批捕令下來能探視嗎
2020-12-08附帶民事訴訟的先予執行
2021-01-31賣車合同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1如何申請限制出境
2021-02-09家暴起訴狀怎么寫
2020-11-22實名購房有什么作用
2020-11-23哪些合同屬于無效的勞動合同
2021-02-18實習期結束才簽合同嗎
2021-02-09企業污水污染魚塘該賠償嗎
2021-03-12人民調解協議書的效力如何,可以反悔嗎
2021-02-19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償完家屬還要錢怎么辦
2021-01-23人壽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健康保險業務嗎
2020-12-04保險合同生效的含義具體是怎樣的
2020-12-28保險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是什么
2020-12-02人身保險新型產品包括哪些?
2021-02-08保險公司為什么拒絕賠償
2021-02-06保險人如何先予支付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
2020-12-19車輛超高保險公司拒賠合理嗎
2020-12-16海上保險的索賠與理賠原則及手續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