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充分體現了資產負債的概念,實現了所得稅會計中資產負債的定義。目前,新所得稅法與新所得稅準則的差異越來越大,以及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新概念的引入,給企業財務人員的所得稅費用核算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新準則下,所得稅不僅是一種費用,而且是一種所得稅收入,這對損益表中的凈利潤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如何準確理解和掌握所得稅費用的新會計核算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第一,所得稅核算方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通過分析資產負債表中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暫時性差異來確定遞延所得稅的一種方法。資產負債表負債法側重于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關鍵是確定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資產負債表負債法側重于確認和計量每個會計期間發生的交易和事項對企業未來所得稅流入或流出的影響,并將該影響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資產負債表負債法引入了一個不同于“稅基”的“稅基”概念。由于稅基概念缺乏邏輯依據,“資產的稅基”通常理解得更好,而負債的稅基通常理解得更少。筆者認為,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是從稅法的角度來看待資產負債,它反映了稅法對資產負債相關項目處理的規定;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是期末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的金額,即會計處理結果和資產負債賬面價值的確定,遵循會計準則的規定。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計算所得稅費用時,通常遵循以下五個步驟:①確定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②確定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③分析計算暫時性差異;(4)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末余額;(5)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當期金額;(6)確定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損益表中的所得稅費用包括當期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費用。實際上,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核算仍然是通過調整會計利潤來實現的。應納稅所得額按納稅額增減計算,但新標準、新稅法規定的納稅調整項目可能增加。納稅調整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會計與稅法在收入、成本、費用、損益等方面的差異。遞延所得稅費用的會計處理只看資產負債表,分析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暫時性差異,從而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由于遞延所得稅費用的核算是以資產負債表的暫時性差異為基礎的,因此資產負債表是一個累積的概念,因此,遞延所得稅費用是最重要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在期初和期末的變動是計入當期損益表的遞延所得稅費用。
此外,企業需要注意的是,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有前提條件,即遞延所得稅資產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在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的范圍內予以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符合確認條件的,予以全額確認。一般來說,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同時減少所得稅費用,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同時增加所得稅費用。(1)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低于或高于原賬面價值(不計入當期損益,但計入商譽)的除外;(2)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不計入當期損益,但計入資本公積)。
值得指出的是,在實踐中,一些企業將“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混用,違反了資產負債表的要求。第二,遞延所得稅會計核算的關鍵:暫時性差異。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未確認為資產或負債的項目,其計稅基礎按照稅法規定能夠確定的,其計稅基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也屬于暫時性差異。
企業應注意未計入資產和負債的項目是否存在暫時性差異,因為這些項目將決定是否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因此對遞延所得稅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影響較大。某些交易或事項發生后,由于不符合資產負債的確認條件,在資產負債表中不反映為資產或負債,但其計稅基礎可以根據稅法規定確定,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額也構成資產負債暫時的區別。未計入資產負債的項目主要有:(一)企業籌款期間的開辦費;(二)職工教育費占職工工資總額2.5%以上的;(三)廣告費、業務宣傳費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
根據暫時性差異對未來應納稅額的影響,可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除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產生的暫時性差異外,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結轉以后年度的未收回虧損和稅款抵減,也作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處理。
目前,已有學者撰寫文章,對暫時性差異、暫時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進行分析比較。事實上,這樣的比較容易引起混淆。我認為,企業財務人員只需要知道暫時性差異是資產負債表產生的差異,暫時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是損益表產生的差異。由于暫時性差異是資產負債表的差異,導致資產負債核算與稅法差異的主要因素有:(1)折舊差異;(2)攤銷差異;(3)資產減值損失;(4) 公允價值變動,我認為有必要關注資產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這可能對暫時性差異產生較大影響。例如,某公司2008年12月31日的相關數據如下: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700萬元;
存貨跌價準備3000萬元;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1600萬元;
后續情況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公允價值變動為-800萬元;
當期確認為無形資產的開發支出為4500萬元;
當期確認的預計負債為200萬元;
假設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與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之間沒有余額,資產負債表上其他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沒有差異。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15%。2008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為2600萬元。預計企業將繼續盈利,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
計算:
(1)公司應交所得稅額=2600×15%=3900000元;
(2)應納稅暫時性差異=700+4500=520萬元;
(3)可抵扣暫時性差異=3000+1600+800+200=5600000元;(4)遞延所得稅負債=5200×15%=7800000元(5)遞延所得稅資產=5600×15%=8400000元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產繼承協議書如何寫
2020-12-15申請法律援助的一般條件與特殊條件
2020-11-19刑訴發回重審能用簡易程序嗎
2020-12-23撫恤金能否被強制執行
2020-11-16學校是否有權強制學生上晚自習
2020-12-2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的解釋
2020-12-27二手房交易注意事項
2020-12-07購買集資房需要簽什么合同
2021-01-23小產權房辦營業執照什么程序
2021-02-08設立居住權的可以約定居住權的期限嗎
2021-02-06試用期的長短有什么限制
2020-11-21勞務工和合同工退休有什么區別
2021-01-26投保了交強險,商業第三者責任險還有沒有投保必要?如要購買選擇
2020-12-26產品責任險的保險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20單位能否成為人身保險合同的受益人
2021-03-12主合同、保證合同與保證保險合同能否合并審理
2021-02-21保險代理人的職能有什么
2021-01-03車在收費停車場被劃怎么索賠呢
2020-12-22保險受益權的適用范圍
2021-03-26公司拆遷補償事項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