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查假設是偵查人員根據案件的初步情況對犯罪的性質、過程和犯罪人作出的推測性解釋。它是從已知中探索未知的科學工具和認知方法,屬于認識論范疇。無罪推定是現代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份的法律推定。它屬于法律價值論的范疇。p>
兩者屬于不同的領域和層次,既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少數同志對此不清楚,于是用調查假設否定無罪推定,進而得出無罪推定原則不適用于調查階段的結論;也有人以無罪推定反對偵查假設,認為偵查假設是有罪推定的歷史遺留。這些認識混淆了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不同問題,是錯誤的,認識不清往往誤導偵查實踐。因此,有必要澄清偵查假設與無罪推定的含義和關系。調查假設——找出案件真相的科學認知方法
所謂假設是指根據已知事實和原理對未知現象的性質和原因進行推測性解釋。在科學研究領域,在初步掌握事實和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假設,然后逐步加以驗證和修正,進而形成科學原理,是一種基本的方法和途徑。例如,格尼的“日心說”和大文的“進化論”最初是一個科學假設,這后來成為一種科學理論,得到了一系列科學觀察的支持和驗證
所謂調查假設是調查人員根據初步證據和證據,運用調查經驗和邏輯推理,對案件和罪犯的情況作出的初步推斷事實。例如,調查人員在進行現場調查和走訪調查后,可以根據初步獲得的證據和材料,對案件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和判斷,并對時間、地點、工具、方法、動機和目的、過程、性別、年齡等作出初步推斷,專業(yè)知識和犯罪者人數。這一初步推斷就是調查假設。在調查中,形成合理的調查假設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導調查者確定調查方向,劃定調查范圍,選擇調查方式
盡管調查假設不是一個確定的結論,這不是武斷和無限的猜測。它必須以調查獲得的初步材料為基礎,嚴格遵循邏輯思維規(guī)律,經過調查人員的分析論證后才能做出。提出更合理的調查假設不僅取決于他們是否有足夠的事實材料,還取決于調查人員的實踐經驗、思維能力和科學知識,調查假設只是根據初步和不完整的事實材料對案件進行的一種試探性和推測性解釋,因此具有很大的概率(不確定性)和暫時性。必須經過嚴格核實,經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艱難過程,才能最終成為調查結論。驗證假設的過程實際上是不斷調查和收集證據、審查和判斷證據的過程。經過嚴格驗證,一些假設得到了確認,成為調查結論;其他假設被否定并被其他假設取代;有的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導致案件偵查陷入僵局
無罪推定——刑事訴訟中的一項重要法治原則無罪推定作為現代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為反對封建社會的有罪推定而提出的。在封建社會,普遍實行有罪推定,刑訊逼供手段被廣泛使用。刑事司法非常殘酷。因此,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了無罪推定原則。意大利法學家**利亞是第一個提出這一想法的人。在1764年出版的《罪與罰》一書中,他說:“在做出有罪判決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稱為罪犯”,“任何人的罪行未被證明時,根據法律都應被視為無辜者”。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無罪推定”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被各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二戰(zhàn)后,相關國際公約也確認了無罪推定原則。例如,第11條第1款,1948年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規(guī)定,“任何被指控犯有刑事罪的人都有權被視為無罪,直到他被依法證明有罪,而無需經過公開審判,獲得為其辯護所需的一切保障。”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也吸收了這一規(guī)定無罪推定的主要精神,第12條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任何人不得被判定有罪”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無罪推定原則:(1)確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因此,在法庭作出有效判決前,嫌疑人和被告人不能被視為“罪犯”。2) 它確定控方承擔全部舉證責任。從無罪推定的角度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必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因而享有不自證其罪的權利。但是,作為控方,偵查,檢察機關必須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提供充分的證據。3) 它確立了“犯罪毫無疑問”的原則。也就是說,當控方無法證明案件事實確實充分或排除合理懷疑時,司法機關應認定其無罪
可以看出,無罪推定基本上是一種法律假設,而不是事實認定。它體現了現代刑事司法注重人權保護的價值取向,注重證據判斷原則、控方證明原則和無犯罪嫌疑原則
如上所述,偵查假設與無罪推定是不同領域的不同問題,不能混淆。但這兩者并非毫無關聯。因為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偵查過程不僅是查明案件事實的認知過程,也是價值選擇的執(zhí)法過程。偵查活動作為刑事司法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法律價值論的指導。特別是在提出和驗證“犯罪人假設”時,無論是以無罪推定還是有罪推定為指導,往往決定了法治與人治之間的重要區(qū)別,文明與野蠻所謂“犯罪人假設”是指調查人員在現場調查的基礎上劃定調查范圍,然后確定關鍵嫌疑人的過程,案例分析與偵查“犯罪人假設”的形成是偵查成敗的關鍵。這不僅是對前期調查結果的總結,也是進一步深化調查的基礎。由于有初步證據證明"作案人"涉嫌犯罪,出于思維慣性,偵查人員很容易在此時錯誤地進入犯罪推定。偵查人員一旦從犯罪推定出發(fā),就會把“偵查假設”當作“偵查結論”,甚至不惜使用刑訊逼供,極易產生冤假錯案。因此,在提出和驗證偵查假設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無罪推定原則,運用無罪推定為偵查假設確立必要的法律邊界和驗證規(guī)則。具體內容如下:
(1)從無罪推定的角度來看,“犯罪嫌疑人假設”是一種事實推測,不能改變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地位。從事實認識的角度來看,偵查機關和偵查人員可以根據現有證據推斷誰是犯罪人。但從法律上講,它無權確定誰是“罪犯”。因為,根據無罪推定原則,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地位只有一個,沒有人民法院的有效判決。因此,從無罪推定出發(fā),偵查機關必須確保無罪推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是否可以申請強制探望子女
2021-01-23交通事故司法鑒定標準是什么
2021-01-19交通事故起訴材料
2020-11-102021孩子上體育課受傷誰來賠
2020-12-24信用卡轉賬還貸委托協議范本
2020-12-17父母把拆遷安置房贈予兒子怎么做
2021-01-30房地產糾紛都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解決?
2021-01-20競業(yè)限制協議單位沒有蓋章有效嗎
2020-12-18停崗留薪人員年限到了后還能回原單位上班嗎
2021-01-15轉正后辭退員工是否給賠償
2020-12-16保險合同給人下“套”
2020-11-11工程保險費取費標準
2020-12-05保險原則包含哪些
2021-03-03房屋拆遷起訴期限是多久
2020-12-07農村拆遷人員安置補償方法有哪些
2021-02-07成武宅基地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26法院可以拍賣沒有房產證的拆遷安置房嗎
2021-01-05學校房屋拆遷的協議書范本包含哪些
2021-02-10企業(yè)遇拆遷,應該提前做哪些準備工作
2021-01-26駐馬店需要拆遷的時間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