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的“先裁后審模式”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由于程序冗長、成本高昂等弊端,越來越難達到公正、及時地化解勞動爭議,減少社會矛盾的作用文/陳-彬(西南政法大學校長、教授)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推進,勞動關系作為我國基本社會關系的地位日益凸顯,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回避的艱巨任務。我國現行的“先裁后審模式”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由于程序冗長、成本高昂等弊端,越來越難達到公正、及時地化解勞動爭議,減少社會矛盾的作用。因此,應適時而動,重構我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
依據《勞動法》和《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的規定,我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實行的是“先裁后審模式”。除企業勞動爭議調解程序以外,勞動爭議仲裁是勞動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對仲裁結果不服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勞動爭議訴訟。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用工單位所有制結構比較單一、千方百計振興經濟和強調效率優先的背景下,這種模式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勞動制度的改革,特別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事業的推進,社會要求對勞動者權益給予更多的關注,在程序設置上更多地體現公平的社會價值,這種模式的弊端日益明顯。
一是“進口”窄。現行模式雖然動用了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人民法院等多種力量,設計了調解、仲裁、訴訟三個環節,但“三環一線”的程序設計為勞動爭議當事人只提供了一個訴愿“進口”。在勞動爭議數量迅猛增長的新形勢下,狹窄的“進口”顯然已不適應暢通訴愿渠道、及時釋放爭議勞動關系中的緊張因素的現實要求。
二是程序冗長。以勞動爭議仲裁作為勞動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必然意味著一個勞動爭議案件要獲得法律上的終局解決,除企業勞動爭議調解程序以外,還要經過“一裁兩審”的漫長程序。實踐證明,這樣的程序設計妨礙了勞動爭議的及時平息,影響了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及時保護。許多勞動爭議在漫長的程序中不僅未能自行消除,而且愈演愈烈,增大了解決的難度。
三是成本高昂。漫長的程序、過多的環節,無論是對勞動爭議裁處機構還是對勞動爭議當事人,都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爭議解決成本的加大。在現行模式中,雖然勞動爭議仲裁與勞動爭議訴訟是兩種相對獨立的勞動爭議處理方式,但由于勞動爭議仲裁僅僅是勞動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勞動爭議仲裁裁決對法院審判勞動爭議訴訟案件不具法律上的拘束力,因而兩種程序的“疊加”除增大成本以外并無明顯的積極意義。
四是限制訴權。訴權是公民權利的重要內容。任何公民在遭遇法律爭議時均有權請求國家給予司法保護。在各種司法保護形式中,仲裁與審判各具特色,應當允許當事人選擇。然而,現行模式以勞動爭議仲裁作為勞動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實質上限制了當事人的訴權,當事人不得不耗費時間和金錢獲得一紙仲裁裁決書后,才能站在審判庭上主張受到傷害的勞動權益。這顯然是對當事人自由意志的不當限制,不利于當事人勞動權益的保護。
鑒于此,建議我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選擇“或裁或審、兩裁(審)終局”的“裁審分離”模式。亦即,允許勞動爭議當事人選擇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勞動爭議訴訟。一方當事人選定其中一種糾紛解決方式即發生系屬仲裁或系屬訴訟的效力,各方當事人均不得就同一勞動爭議再請求以另一種方式給予救濟;勞動爭議仲裁實行兩裁終局,勞動爭議訴訟實行兩審終審。
“或裁或審”避免了仲裁與訴訟銜接難的問題,拓寬了勞動爭議的訴愿渠道,減輕勞動爭議糾紛急劇增加給勞動爭議仲裁部門和法院帶來的壓力。
同時,“或裁或審”有助于促進勞動爭議仲裁、勞動爭議訴訟制度的完善。因為,賦予勞動爭議當事人以“或裁或審”的選擇權可以在法院、仲裁機構之間形成一種隱形的競爭態勢,促使法院和仲裁機構改革各自程序上的不完善之處,提高審判人員和仲裁人員的素質,更為公正、高效地處理糾紛,從而吸引當事人進入到訴訟或仲裁程序中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激勵員工要掏錢嗎
2020-11-13保險人的合同解除權是什么
2021-01-09有效的借條怎么寫
2021-03-07贍養費能訴前提前支付嗎
2021-02-28連帶責任征信多久能消除
2020-12-31自動順延的合同如何終止
2021-03-15解除與終止勞動合同到底有什么區別
2020-11-18在試用期離職領導不批準怎么辦
2021-02-22公司裁員是否一定要給補償
2021-01-04被公司開除依據勞動法怎么賠償的
2021-01-202020年疫情期間辭退員工的補償是多少
2020-12-25勞動爭議的調解組織具體有哪些
2020-11-24保險欺詐可以行政仲裁嗎
2020-11-07司機肇事 車主擔責 保險公司付費
2021-01-12長期健康保險產品是否有合同猶豫期
2021-03-25全責方撤案我如何理賠
2021-01-10車禍后保險公司拒賠的原因是什么
2021-01-02再保險合同有哪些特點
2020-11-26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應承擔被保險人的連帶責任嗎
2021-02-13損失補償原則有哪些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