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動者“被迫離職”
一般來說,勞動者主動解除勞動合同是沒有經濟補償的,但按《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當用人單位存在某些違法情形時,勞動者可以單方隨時解除勞動關系。這種情況下,雖然是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仍應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二、用人單位提出解約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依照法律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由此可見,在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時,究竟是由哪方提出的解約,是勞動者能否要求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關鍵。若解除勞動合同的請求是由用人單位提出的,那么用人單位理應依法支付經濟補償金;若由勞動者提出,則用人單位無須支付補償金。
三、用人單位非過失性解約
所謂非過失性解除,指《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規定的三種情形:(一)勞動者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有以上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需支付經濟補償。
四、用人單位依法裁員的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后,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后,仍需裁減人員的;(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用人單位依照以上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支付經濟補償。
職場,無論是小白還是老員工,都要學會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快法務9.9元勞動維權律師隨時在線,讓每個人都請得起律師,給您極致的服務體驗。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頂崗人員在工作時受傷誰負損害賠償責任
2021-02-06租房怎么提取公積金,違規提取公積金怎么處罰
2021-02-18行政拘留年齡有什么新規定
2021-01-21最高法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規定
2021-02-16申請減刑假釋滿足哪些條件
2020-11-13分居半年可以起訴離婚嗎
2020-12-22民法宣告失蹤的前提是什么
2021-01-25賣房合同代理簽字成立嗎
2021-02-06合同保全有哪些措施
2021-01-30女兒和孫子誰的繼承權大
2021-02-24侵犯姓名權無財產損失是否需要賠償
2021-03-25房地產開發中行政規劃的風險應當由誰承擔
2020-12-11哪些項目不屬于工資構成部分
2020-12-25工傷事故等級有哪些
2021-01-08企業重組員工的經濟補償金怎么算
2020-11-22過渡時期適用第三者險如何處理
2021-03-18人身保險可以重復賠償嗎
2020-12-25諒解書的前保險給報嗎
2020-12-03交警事故雙方自行調解完保險公司會理賠嗎(交通)
2021-02-22安徽省房屋拆遷宅基地怎么補償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