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可以通過協商達成協議,但如果約定的內容不符合法律規定,則無效
(I)與其他民事法律行為一樣,確認免責條款的效力,必須具備一定的法律要素。一般來說,只要當事人協商確定的免責條款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法律承認免責條款的效力,否則就沒有合同自由。為確認豁免條款的有效性,法律要素應為:
(II)它必須符合社會和公共利益的要求。本合同中免責條款的訂立必須保護公民、親友的生命、健康、名譽、榮譽和財產不受損害,必須維護國家、集體或第三方的合法權益,否則無效雙方之間的權益和風險必須合理分配。合理分配雙方的權益和風險是免責條款的主要功能,也是免責條款合理性的原因。在司法實踐中,大多數免責條款都是在現有價格、保險等機制的背景下,合理分配風險的措施。它們是維護企業合理運營、平衡條款使用者、交易對手甚至第三方之間利益關系的手段。它們既不是對國家強制的否定,也不是對法律的譴責,也不是對違約行為的否定和對侵權行為的蔑視。例如,在購銷合同中,免責條款通常扮演著風險分配的角色,它決定了誰實際投保了風險,并控制了合同標的物的價格。只要這些豁免條款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這些豁免條款就有效。但是,不能合理分配雙方權益和風險、限制或剝奪另一方權益的免責條款,或故意增加另一方的風險應無效
免責條款是指雙方約定免除或限制其未來合同責任的條款。豁免條款通常由一方寫入合同或標準合同,作為一種明示或暗示的要約,以獲得另一方的接受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就其初衷而言,是指合同雙方在訂立合同或格式合同提供人提供格式合同時,為免除或限制一方或雙方的責任而在合同中訂立的條款。因此,豁免條款將意向表達作為要約,旨在限制或免除雙方未來的責任,屬于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將于2021年1月1日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自2020年12月31日起施行。屆時,該條例將被《民法典》取代。例如,在《民法典》生效之前,現行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1)對另一方造成人身傷害
(2)因故意或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
根據對上述內容的相關回答,如果合同中規定了免責條款,則免責條款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如果它不符合法律規定,它將無效。如果您有相關法律意見,可以致電LBA的在線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打針整容瞬間失明,整形失敗如何索賠
2020-12-28996工時制違反勞動法嗎
2021-01-28成為獨立董事需滿足哪些條件
2021-02-06未成年人可成立特別累犯嗎
2021-02-16無還款期限的擔保合同糾紛怎么處理
2021-01-19銀行員工私劃走客戶款項銀行要承擔責任嗎
2021-02-10合同保全形式是怎樣的,有哪些方式
2020-12-06如何解決集體土地租賃合同糾紛
2021-02-08個人轉讓住房是否繳納土地增值稅
2021-02-08提前退休工種有哪幾種
2020-12-22公司經濟性裁員的規定
2021-01-15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的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0-12-10投保人因不明白保險合同簽錯了怎么辦
2020-11-26保險費交清與本保險合同是否生效
2021-01-29車輛自燃險有必要買嗎
2021-03-24公眾責任險稅前扣除
2021-01-07保險公司應賠付被砸日系車
2021-01-10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關于印發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海外機構管理暫行規定等四個管理辦法的通知內容是什么
2021-01-20土地出讓合同能否保全
2021-01-21農村空閑房屋拆遷補償標準如何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