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分權,即處分他人財產而無處分權。其類型可包括出售他人財產、出租他人財產、對他人財產設定抵押或其他產權負擔,以及共同所有人未經其他共同所有人同意處置共同財產。當然,在無權處分的情況下,物權人的利益應當得到保護,這是社會經濟秩序的基礎。然而,在保護靜態產權關系安全的同時,也存在著如何處理動態產權關系安全即交易安全的問題。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不再單純追求所有權高于一切的法律,而是追求交易安全的保護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法律價值。因此,在解釋《合同法》第51條時,我們應該同時注意保護所有權和交易安全的要求
區分懲罰行為和負擔行為
法律行為可以分為負擔行為和懲罰行為。前者是指債權債務行為,又稱贈與、租賃、擔保等債權行為;后者是指直接改變特定權利得失的行為,分為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總的來說,我國學者沒有接受德國法中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非因果關系理論,而是接受了處分行為和負擔行為的概念。因此,對處分行為和負擔行為的理解必須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處分是民法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在傳統民法理論中,“處分”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最廣泛的懲罰包括事實上的懲罰和法律上的懲罰。事實上的處罰是指房屋拆遷、改建等對原客體進行物質變形、改造或破壞的行為。除負擔行為(債權,如報酬廣告、擔保等)外,法定處分還包括處分行為,如所有權的轉讓或放棄、抵押權的設立、債權的轉讓和債務減免。廣義上,刑罰僅指法律上的刑罰,不包括事實上的刑罰。狹義的懲罰是指懲罰行為。我國《合同法》第51條中的“處分”是指在不接受物權行為獨立性和無因性理論的前提下的法定處分,我國理論界認為,動產或不動產的出售雖然屬于債權行為,債權的行使或債務的履行都會導致物權的轉移和變更,既包括負擔,也包括處分。筆者認為,處分行為不同于負擔行為。在我國合同法中,負擔行為是一種特定的合同,是債權債務發生的原因;所謂處分,由于我們不承認獨立的物權行為,被認為是合同履行的自然結果。雖然我們沒有區分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但我國立法已經接受了“區分物權變動的原因和結果”的原則,《合同法》第135條的規定實際上就是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這樣,在解釋《合同法》第51條時,當然要注意區分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區分物權變動的原因和結果,區分合同和無權處分。總之,我們應該認識到,未經授權的處置和合同效力不一定有相同的結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三級丙等醫療事故的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02涉及財產的律師收費適用什么收費方式
2021-02-26隱名股東能否擅自將股權變更
2020-12-16公司法關于股東出資法律如何規定
2021-01-03公司破產清算要經過哪些程序
2020-12-25哪些情形下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不用賠償
2021-02-27民間送養行為是否違法
2021-01-27贍養父母有標準嗎,具體標準是什么
2020-11-23精神損害賠償金多少
2021-01-03雙方同意斷絕關系合法嗎
2021-03-04關于建筑糾紛工程量鑒定的規定
2020-11-14遺產繼承公證怎么辦理
2021-03-14新勞動法合同到期賠償是怎樣的
2020-12-01能否對離退休人員進行勞務派遣
2020-12-18辭退過了醫療期的員工如何賠償
2020-12-28工齡認定在勞動仲裁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23還貸保證保險合同的訴權之爭
2021-01-16被保險人遭故意傷害 保險公司不能免責
2021-01-17違章肇事保險給報嗎
2021-03-21保險理賠應該按照什么標準進行賠償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