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uldrechtliche Wirkung的區分理論奠定了德國集體
勞動法的理論基礎。任何關于德國勞動法的教科書或評論都區分了“
法律效力”與“
債權效力”。作為集體
合同法發展的基本框架,這一區別在德國法中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石尚款先生在1934發表了這一重要理論,在《勞動法》的原始理論中引入,〔1〕。這一理論對中國立法的影響也可以在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的《南京
集體合同法》中看到。遺憾的是,我國法學界對這一核心理論仍缺乏深入的研究。筆者有理由相信,對這一理論的研究將至少在兩個方面對我國勞動法產生影響:從制度設計的角度來看,這一基本理論的明晰將有助于我國具體集體合同制度的合理構建,特別是集體合同主體和效力制度;從理論發展的角度,對這一理論的深入分析將為論證勞動法與私法的關系提供有力的論據。因此,深入研究這一核心理論是構建我國集體合同法乃至勞動法理論的基礎性工作。[關鍵詞]合同;法律效力;債權效力【撰寫年份】2010【正文】一、問題的提出——“法律效力”和“債權效力”的內涵和核心(一)“法律效力”和“債權效力”的內涵德國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和“債權效力”的立法表述是德國集體合同《集體合同法》第1條第1款
規定,集體合同規定了集體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它還包括規制效果的內容,即對
勞動關系的建立、內容和終止以及企業規則或企業組織法中的規范具有規制效果。本款前半部分規定了“債權效力”的內容,具體體現在集體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上。根據德國勞動法學界的一般理論,[2]主要指雙方的履行義務和和平義務;后一部分規定了“監管效力”的內容,包括受集體合同約束的當事人和成員之間個人勞動關系的建立、內容和終止,以及相關企業勞動規則和企業組織法中的權利規則。德國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內容與中國集體合同中的勞動標準條款類似。其效力的體現包括三個層面,即集體合同當事人(工會或雇主/雇主組織)所屬成員的
勞動合同、企業規則和企業組織法具有強制性(未經注意的),不可逆性(unverbrüchlichkeit)和殘余效應(nach-Wirkung)。“債權效力”的內容主要包括集體合同雙方的履行義務和和解義務,突出了集體合同也具有債權相對性的特點。(2) 從上面可以看出“法律效力”和“債權效力”的核心。債權效力的內容德國集體合同法不僅是集體合同對合同雙方權利義務的約束,也是集體合同作為私法合同的應有之義,體現了集體合同作為私法合同的基本屬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集體合同在私法上也被承認為合同,則無法解釋合同各方——工會或雇主/雇主組織——通過合同為其成員(工人或雇主)設定強制性權利或義務,因為這顯然突破了合同不能為他人設定義務的基本原則。正是這一突破,確立了對勞動法的解釋,這與《私法》(Tari frechtsdogmatik)基金會的解釋不同。值得深入研究的是,在具有深厚私法傳統的德國,哪些因素影響了突破私法解釋的“法律效力”與“債權效力”區分理論的構建?它的出現對勞動法的發展有何影響?這一理論在現代德國勞動法中有什么新的發展?本文試圖勾勒出集體
合同效力理論起源于私法并最終與私法分離的發展脈絡。在此基礎上,反思了我國集體合同效力的理論和立法現狀。2、 集體合同私法效力的確認——集體合同效力理論的第一次飛躍(一)集體合同私法效力的立法障礙——私法中“人”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