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不得申請再審解除婚姻關系的有效判決,依照監督程序、公告程序、訴訟程序審理的案件,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后仍維持原判的案件,申請再審的一方應當在判決、裁定生效后兩年內提交。此外當事人申請再審不影響原判決、裁定的執行。
一、民事訴訟法修改審判監督程序的主要內容對所有再審管轄權申請“提高到更高級別”的規定進行了適當調整。現行民事訴訟法于1991年4月9日通過,并于當天頒布實施。根據1991年《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認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實踐中,當事人多次向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多次上訴,法院反復復核。因此,2007年修訂《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時,最重要的修改之一是刪除了當事人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規定,保留了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規定,明確再審申請的管轄權將“上一級”。“上一級”代表了大多數投訴人的愿望,但它也帶來了高等法院任務的巨大增加,這導致了高等法院在審查再審申請時出現質量危機等問題。考慮到“一些當事人不愿向上級法院申請再審,特別是在地理跨度較大的邊境省份和地區”。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正案進一步完善了申請再審的管轄制度,規定在一方當事人較多或雙方當事人均為公民的情況下,即兩類案件,當事人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也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重審的詳細原因。再審事由對于申請再審案件具有重要意義。理由是,當事人只能以《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再審理由申請民事再審。《民事訴訟法》未列明的原因,不屬于我國民法承認的再審理由。原《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了再審理由,即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第179條第1款第5項規定:“審理案件所需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不到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民事訴訟法修正案d.司法錯誤和程序性披露的原因,并將第5項中案件審理所需的證據限制為“主要”證據。與原再審理由相比,《民事訴訟法》修正案限制了部分案件進入再審。此外,該修正案還將原《再審法》的15條規定修改為13條,再審理由清單更加細化和明確。所有民事再審裁決均應由院長簽署的規定已被刪除。根據2007年《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申請再審,應當向作出生效判決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經審查,上一級人民法院可以自行再審,也可以指示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檢察院提出抗訴,不一定表明原審有錯誤。再審后有變更判決、維持原判的案件。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第185條規定,提起再審的民事裁定,由院長簽署,并加蓋人民法院印章。由于再審判決由合議庭簽署,錯誤進入再審的民事裁決由庭長簽署,因此所謂“小法官改變了大法官的意見”有其缺點。為了避免這一弊端,《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刪除了原《民事訴訟法》第185條“裁決書應由院長簽署并加蓋人民法院印章”的規定。加大檢察監督力度。第一修正案是增加再審檢察建議的監督模式。檢察機關可以通過抗訴、再審、檢察建議等方式對民事訴訟進行監督。(具體規定見《民事訴訟法》第209條。)二是檢察監督范圍擴大,即檢察機關可以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調解文書進行監督;(具體規定見《民事訴訟法》第208條)第三,增加了監督手段,檢察機關在進行法律監督時可以調查核實證據。(具體規定見《民事訴訟法》第210條)
5建立“先法院糾錯,判決后檢察監督”的模式,完善有限再審制度。在這項修正案之前,《民事訴訟法》對申請再審的當事人的數量和級別沒有限制。民事訴訟法修改后,當事人對原判決不服的,應當先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人民法院辦案后,才能向檢察機關申請檢察意見或者抗訴。申請再審一次,申請檢察監督一次,不得上訴。申請再審的期限縮短。2007年《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再審的期限為“兩年”加“三個月”。這次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將申請再審的期限調整為“六個月”加“六個月”。經調整和再審,暫停執行本規定。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再審開始的,原判決暫停執行。這項修正案毫無例外地基于暫停執行的原則。追討贍養費、贍養費、撫養費、撫恤金、醫療費、勞動報酬的,原判決的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審判監督程序司法解釋》),結合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的受理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申請再審的期限。根據普通再審事由申請再審的,申請再審的期限按照客觀標準確定,自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六個月。有四種特殊的再審理由(三)有《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一款、第三款、第十二款、第十三款規定的足以推翻原判決的新證據;原判決認定的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所依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法官有下列行為:(三)貪污賄賂、徇私舞弊、徇私枉法的案件),申請再審的期限按照主觀標準確定,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日期起6個月。
申請再審的期限的性質為排除期,指權利的預定期限。這是一個固定期限,不適用于暫停、中斷和延期的規定。一旦期限屆滿,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權利自然消失。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日期,以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日期為準。例如,當事人因再審申請書撰寫不合格而要求補正的,以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日期為申請日,申請日不能為補正后提交申請或材料的日期。它有civ中規定的再審理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強制措施執行人員是否可以退休
2020-11-12網絡侵權會不會有刑事法律責任
2020-12-30侵犯隱私權怎么處理
2020-12-04公司并購和收購的不同之處有哪些
2021-03-24欺騙性商標誤認的主要情形有哪些
2021-03-06車禍臉部哪種程度可以評級
2020-12-27離婚夫妻債務分割的法律認定
2021-02-08拆借資金借據
2021-01-02交通事故訴訟律師費是多少
2020-12-28繼承權受到侵害該怎么保護
2020-11-16先賣房再買房會遇到哪些問題
2021-01-29老板不批試用期離職怎么辦
2021-03-17如何判定壽險保單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共有的保險該如何分
2021-01-08車上人員責任險應該歸誰所有
2021-02-07產品質量責任險中的賠償處理方面有什么規定
2021-02-08保險合同當事人解決合同爭議的方式有哪些
2021-01-29倉儲物的保險賠償金及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案例分析
2021-01-17申請人身保險理賠所需資料有哪些
2020-11-27修理廠內倒車撞人是道路交通事故還是人身傷害事故?
2020-12-03疲勞駕駛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