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約何時生效?有人認為,應采取“發信主義”,即要約發出之后就生效。但大多數人認為應當采取“到達主義”,要約必須自到達受要約人時才生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國際公約都持這種觀點。如德國民法典第130條中規定,在相對人以非對話方式向其為意思表示時,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中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94條規定,對話人為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了解時,發生效力。第95條中規定,非對話而為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15條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2、3條中也都規定,要約于送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中國合同法這一規定也是參照國外一般規定作出的。需要說明的是,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并不是指一定實際送達到受要約人或者其代理人手中,要約只要送達到受要約人通常的地址、住所或者能夠控制的地方(如信箱等)即為送達。“送達到受要約人時”生效,即使在要約送達受要約人之前受要約人已經知道其內容,要約也不生效。在對話要約時,以采用“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了解時發生效力”的解釋較為妥當。
以數據電文發出要約何時生效,如何到達,是一個問題。數據電文都是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傳送的信息,發出就已到達。中國合同法是參考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電子商業示范法》的有關規定作出的。示范法第15條“發出和收到數據電文的時間和地點”中第1款規定:“除非發端人與收件人另有協議,一項數據電文的發出時間以它進入發端人或者代表發端人發送數據電文的人控制范圍之外的某一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準。”第2款規定:“除非發端人與收件人另有協議,數據電文的收到時間按下述辦法確定:
1.如收件人為接收數據電文而指定了某一信息系統:(1)以數據電文進入該指定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收到時間;或(2)如數據電文發給了收件人的一個信息系統但不是指定的信息系統,則以收件人檢索到該數據電文的時間為收到時間;
2.如收件人并未指定某一信息系統,則以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一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收到時間。”該條第1款規定了何為數據電文的“發出”,第2款規定了何為數據電文的“收到”即到達。合同法本條采用了示范法第15條第2款的規定,但省略了該款第1項第(2)的規定,即在指定了特定接收系統時而對方未發送到特定接收系統(雖然也發送到了收件人的系統),以收件人檢索到數據電文的時間為收到時間。并非示范法的這個規定有什么問題,只是合同法規定得比較簡明,遇到此類問題,也應當如此掌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地役權在兩塊地上如何建物
2021-01-09合同預期違約的法律后果
2021-02-13簡易程序的條件有哪些
2020-11-12商業銀行能否追究刑事責任
2021-02-12公司裁員是否一定要給補償
2021-01-04綜合意外險保障范圍是什么
2020-11-18航班延誤多久可以賠償
2021-02-0350萬重疾險一年多少錢
2020-12-07人身保險投保方擁有怎樣的權利
2021-01-28兩車撞痕不符保險理賠遭拒
2021-01-26交通事故同等責任保險公司如何賠償
2021-02-28投保人在投保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19超載多少保險拒賠
2021-03-02從器官移植談確認保險合同條款爭議的基本原則
2020-11-23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的三換模式是指什么
2020-12-31土地承包經營權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撤銷
2021-02-12集體土地出讓需要村民簽字嗎
2021-01-04拆遷房分配不均訴訟期是多久
2021-02-20公租房的拆遷補償款怎么分割,誰有權分割,如何分配
2021-01-04拆遷獎勵費一般能拿多少錢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