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方協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糾紛可以通過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協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自愿,即雙方愿意進行商談,并達成一致協議。任何一方,無論是單位、個人都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任何單位或個人也不得非法干預。(2)合法,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協議必須是合法的,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該方法適用于因土地權屬不明、范圍不清、地界沒有標志引起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糾紛。雙方協商后,應簽訂權屬地界協議書。爭議雙方當事人應當提請當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查備案。
二、行政調解
當事人協商不成的,應申請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調解時應在雙方平等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調解時,應做到以下幾點:(1)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明確責任。(2)依照法律法規、政策進行耐心的說服工作,講明利害關系。(3)既要符合法律法規,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4)爭取有關部門的配合與支持。
三、人民政府處理
人民政府處理即所謂的行政處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鄉級人民政府處理的土地糾紛主要是因為主體一方或雙方為個人的土地權屬爭議,爭議范圍不大,數量少,情節不太復雜。為了及時解決土地糾紛,方便群眾,這類糾紛宜由鄉級人民政府處理。但是情節復雜,影響較大的權屬爭議,處理后牽涉登記、發證,因鄉級人民政府無權登記、發證,應由縣級人民政府處理為妥。但鄉級人民政府可以承擔受理。
四、法律訴訟
訴訟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任何單位或個人的土地利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都有權請求國家運用法律來加以保障。訴訟作為土地糾紛處理的一種方法有三種形式,即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
土地糾紛的解決必須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研究問題,分析原因,既要從實際出發。依照法定程序,依據不同時間的有效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按照先易后難、先調查后判斷、先個別后一般的原則,實事求是地依法解決。如果您有其他問題,歡迎咨詢律霸網專業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房屋銷售代理合同簽訂流程是什么
2021-01-25石城縣縣城規劃區集體土地征地拆遷安置辦法
2021-03-17小產權房可以打官司嗎
2021-01-23財產繼承方式有哪些
2021-02-05學生體育課后猝死學校承擔責任嗎
2021-02-14房產贈與給未成年子女如何征稅
2021-01-01續簽的勞動合同期限必須原來的一致嗎
2020-11-27集體合同中所說的補充保險和福利指的是什么
2021-02-28勞動爭議仲裁可以代替離職證明嗎
2020-11-18為何高管人員勞動爭議訴求難以得到法院支持
2020-12-23工傷申請應該歸哪個仲裁委管轄
2020-12-10意外傷害保險范圍是什么
2021-03-02如何理解保險合同解除的溯及力
2020-11-23違反保險合同條款無法獲得賠償
2020-12-01某保險公司訴袁某 廖某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1-18疲勞駕駛保險賠償嗎
2021-01-30什么是保險欺詐
2020-12-07交通事故發生后如何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0-11-26保險受益權的法律性質
2020-12-12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