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在我國是需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程序的。同時離婚的話,他有一些費用的規定,比如說現實生活當中可能第一次起訴離婚,并沒有離成,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又會進行第二次起訴離婚,這個時候他們都想知道。根據法律規定第二次起訴離婚費用是多少?
一、根據法律規定第二次起訴離婚費用是多少?
(一)法院的訴訟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13條規定,非財產案件按照下列標準交納:
離婚案件每件交納50元至300元。涉及財產分割,財產總額不超過20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2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在立案時出于省費用的考慮,有的當事人將爭議財產金額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從而少交訴訟費。但是如果法院一旦決定處理實際財產,通常會讓當事人補交訴訟費的。當然,一旦通知補交,一般意味著法院判離的可能性較大。最終,法院會考慮雙方分得財產的多少,由雙方分擔訴訟費用。
二、對方隱匿財產怎么辦?
一旦對方接到了法院傳票,很多當事人擔心對方開始隱匿家庭共同財產,其實這個擔心并不是多余的,幾乎60%以上的案件都會涉及到一方涉嫌隱匿財產的情況。因此,防止對方隱匿財產,應當提前準備。比如,在起訴前,就將家庭共同財產的發票收集好,或請朋友做見證證言,兼采用影像取證技術。另外,對于銀行存款、股票等,可以在起訴同時申請法院調查或律師出具調查令調查,一旦查出財產下落,可以視情況采取財產保全措施等。
對方造假“債務”怎么辦?
造“假債務”也是離婚案件中常見的問題;。比如,原先父母贈與購房款,現在補寫一張“欠條”企圖變成借貸關系;自己股市中的錢說是替他人炒股的資金;甚至直接找親朋偽造欠條。擔心對方造假,是離婚訴訟中當事人最大的顧慮之一。其實,您也不必過于擔心。法院有一定的訴訟規則,“造假”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得逞。目前,理論界普遍的觀點是,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中,不宜直接對債務問題進行處理。法院通常的作法是,如果一方當事人對債務不予認可,通常對債務不予實質審理,而是建議債權人另案起訴?!霸旒佟币媾R鑒定、質證的考驗,還要面對婚姻法四十七條不分、少分的后果,甚至參與人還要承擔偽證罪的刑事后果,因此,“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注意訴訟權利與技巧,訴訟中對方“造假”問題,可以防范和解決。
過了舉證期限怎么辦?
根據最高院的庭審規則,如果當事人不按舉證期限舉證,過期法院不再組織質證。這就要求當事人相當熟悉人民法院關于舉證程序的相關規定,相關內容在您立案時,法院回執的“舉證通知書”內,當事人一定要認真閱讀。如果不注意過了舉證期限,先向法院說明情況,以期得到法院的延期舉證批準。一般情況下,只要對方當事人特別是律師不提異議,法院不會主動因舉證過期而拒絕質證。但是,如果關鍵性的證據得不到質證,自己又是原告,只能采用撤訴的劣招來補救了。
找不到“第三者”的證據怎么辦?
我們接手的離婚案件,近60%涉及到婚外情問題。很多當事人為找不到對方有“第三者”的證據而心煩。其實,如果構不成同居,花大力氣找“第三者”證據的意義是不大的(見我網站原創文章:《捉奸證據有多大?》)。首先,直接能證明婚外情的證據很難取證,一般當事人只能拿到電話清單、通話記錄、短消息內容、相對親昵的照片、證人證言,甚至堵在門外等。這些證據證明力相對較小,一般法院不會因這些證據而認定對方有過錯。花這么多精力和金錢去取沒有實質意義的證據,是不合算的。因此,只要手邊有一定能夠讓法院心理明白的證據,就可以了,不必太在意這些證據是否對法官司自由栽量時產生傾向影響。
首先,小編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關于訴訟方面的費用的話是分為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如果簡易程序當中不涉及到財產的問題的話,一般是150元,如果是普通程序是300元。律師費用要另外計算。
?
離婚后想復婚怎么辦
離婚請律師的費用是好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院未盡到藥品質量安全監測責任怎么辦
2020-12-09名譽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標準是什么
2020-12-04執行董事和監事權力哪個大
2020-12-06繼承的房子再贈與別人會交稅嗎
2021-03-24偽造房產證作抵押犯什么罪
2021-03-08簽訂勞動合同要注意的九個事項
2020-12-23公司稱已繳納社保卻未交如何處理
2020-11-08人身意外險保險費多少錢
2020-12-07企業財產險有哪些險種
2021-02-25保險合同當事人解決合同爭議的方式有哪些
2021-01-29外地保險理賠有什么憑證嗎
2020-12-09保單受益人變更注意事項
2021-03-05某服飾公司訴保險公司車險理賠糾紛
2021-02-26龍卷風造成的財產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8因污染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拒賠可行嗎
2020-11-21保險合同違約的利息怎么計算
2020-12-04土地轉讓合同違約的后果是什么
2021-03-14國有土地出讓需要征地補償嗎
2021-02-05拆遷補償方案可以不公告嗎
2021-03-24拆遷補償方案是由哪個部門制定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