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的舉證責任誰來承擔
新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民法通則》及其相關解釋有效時期為2020年12年31日止,屆時與《民法典》相沖突的條款失效,由新的司法解釋頒布替換。
在善意取得糾紛中,第三人是物品最終所有人。善意取得的舉證責任應該由第三人承擔。第三人只要能夠在時間上和實質條件上達到善意的標準,就可以證明自身行為的善意。
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第三人若想取得所有權就必須證明自己是善意的,這樣無疑就加重了第三人的負擔,對第三人尤為不利,也使得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并不能很好地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若不由第三人舉證而由其他人舉證第三人為非善意,困難會很大,制約因素會很多,不利于舉證工作的開展。
筆者認為,善意的舉證責任應該由第三人來承擔,因為第三人是權利的主張者,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應該由主張者來舉證,并且善意的意思表示是第三人作出的,所以由第三人舉證較他人更為方便、合理。同時為了減少第三人的負擔,第三人以外的其他人若想說明第三人非為善意,應負舉證責任。至于善意的標準,應有兩個:第一個是時間上的標準,也就是說,在合同訂立和履行之時,第三人不知道動產轉讓人對該動產不具有合法的所有權;第二個是實質條件,即第三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動產轉讓人對該動產不具有所有權。筆者認為,第三人只要能舉出這兩方面的證據,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善意性。
什么是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或即時時效,指動產占有人向第三人移轉動產所有權或為第三人設定其他物權,即使動產占有人無處分動產的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制度。在廣泛的商品交換中,從事交換的當事人往往并不知。
道對方是否有權處分財產,也很難對市場出售的商品逐一調查。如果受讓人善意取得財產后,根據轉讓人的無權處分行為而使交易無效,并讓受讓人返還財產,則不僅要推翻已經形成的財產關系,而且使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時,隨時擔心買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還,這樣就會造成當事人在交易時的不安全感,也不利于商品交換秩序的穩定。
綜合上述,小編整理有關舉證責任的相關內容。由此可見,在善意取得糾紛中,善意取得的舉證責任應該由第三人承擔。第三人只要能夠在時間上和實質條件上達到善意的標準,就可以證明自身行為的善意。更多問題,律霸網提供專業法律咨詢服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企業增資后還能享受哪些稅收優惠
2021-03-05在職股東可以成立別的公司嗎
2020-12-31商標權轉讓程序是怎樣的,要多少錢
2020-12-24根據侵權責任法能否主張被撫養人生活費
2021-01-26贍養費強制執行申請書
2021-03-20交通調解協議書能否反悔
2020-12-22撫恤金就是工亡賠償嗎
2020-11-15對方虛假數據下簽的合同有效嗎
2021-01-10勞動合同續簽申請書模板是什么
2020-12-10終止勞動合同會發生哪些爭議
2021-01-15保密協議如何無效
2021-02-24車輛被炸可不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1-01-26保險公司中的罰款有哪些
2021-03-14交通事故保險能賠多少錢
2021-02-28管理瑕疵亦應承擔民事責任
2020-11-10交通事故保險理賠具體流程
2020-11-21單方解除再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3投保人應該履行什么義務
2020-12-23超載多少保險拒賠
2021-03-02為什么買保險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