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2月19日,民法總則草案提請三審,為鼓勵與保護見義勇為行為,草案三審稿新增規定: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京華時報發表顥鈞的觀點:“別讓好人流血又流淚”,是近十余年來公共輿論場上不時就能聽到的吁請。用制度保障見義勇為者也因此成為一個選項。我不太同意有的媒體把這一條新規捧上了天,認為新規解除了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將對弘揚見義勇為產生巨大推進作用。事實上,救助人造成受助人損害不擔民事責任,還有個尾巴,即“有重大過失”除外。救助并非天然無責,見義勇為超過了必要限度,仍要承擔民事責任??燎缶戎划a生損害,當然不合情理。但救助者在救助之前,也要基于常識判斷并盡量控制救助產生的損害——如果普通人的合理預判都能看出,救助對被救助人造成的損害,較之不救助還要嚴重得多,這恐怕無法為救助人免責。法律認可見義勇為,也絕不能鼓勵見義亂為。選擇見義勇為,其實就是選擇了一份責任。這也是見義勇為高于法律的道德感召之所在。
隨想:國外有一個案子,某人出車禍被困車內,車輛起火面臨爆炸,另一個人將傷者拖出事故車,傷者因拖拽傷到脊髓導致癱瘓,進而將救人者告上法庭,法院后來判定救人者無責。原因是,如果救人者不及時相助,傷者可能因車輛爆炸身亡。在危機緊要關頭,要求他人100%安全地救人是苛求。現實不是紙上談兵。按照醫學急救規范,脊椎受傷者應進行外部固定后才能搬動??删热苏吣闹纻邆郊棺?車輛即將爆炸,又哪有時間與器械進行固定?舉這個例子,是想探究“有重大過失”的含義。所謂“過失”,究竟是要求“完美無暇”,還是要考慮“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一點對于救人與免責至關重要。見義勇為是要講究方式方法,但不能給救助者戴上沉重的、過高的責任枷鎖。對“度”的把握,需要人心這桿秤。
如果您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黨紀處分有追訴時效嗎
2021-03-13出現死亡是否構成醫療事故
2021-01-19著作權糾紛的處理有哪些途徑
2021-02-22電梯發生安全事故應該找誰負責
2021-02-02發回重審的案件能否移送管轄
2020-11-14競業限制沒有補償還存在嗎
2020-11-15政府可否要求撤銷行政協議
2021-03-01拆遷安置房可以買嗎
2021-01-10國企可以被私企接收改制嗎
2020-12-31合同期滿后公司終止合同應該怎樣補償
2021-03-24無犯罪記錄證明怎么開
2021-03-19雇傭關系和勞動關系的法律區別是什么
2021-02-07被公司開除依據勞動法怎么賠償的
2021-01-20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目的
2021-02-09人身保險合同的生效
2021-01-16交通事故保險合同外的賠償應該誰來承擔
2021-01-21保險公司不理賠如何起訴
2021-03-14土地承包合同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解除
2020-12-16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什么權
2021-02-02土地承包程序是什么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