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證調查
以2013年度某基層法院民事審限管理數據調查為樣本:
(一)扣除審限與延長審限情況
2013年度,某基層法院民事收案1448件,扣除審限的案件198件,占收案數量的13.67%;延長審限的案件10件,占收案數量的0.69%;扣除審限與延長審限兩項合計占民事收案數量的14.36%。
從扣除審限原因來看,鑒定類最多,約占53%。198件扣除審限案件中,鑒定類104件(含評估、審計3件),公告送達42件,管轄權異議18件,中止23件,庭外和解4件,其他7件。
從扣除審限天數來看,扣除期間過長現象普遍。長達300天至450天的有5件,扣除原因分別是管轄權異議2件,鑒定2件,其他1件;長達100天以上的共計81件,占41%。
(二)一年以上長期未結案件的成因調查
經過對審判流程系統內及“體外循環”(案件信息全部上網之前立案,未納入信息化管理)的23起民事案件逐一調查統計,發現案件長期未結的原因多為鑒定、中止審理等,不存在超審限問題。長期未結的具體原因還包括:1、需要鑒定,但一方當事人不配合;2、案件承辦人調動,審判人員銜接不力;3、上級法院退卷遲延;4、審理期間當事人信訪,上級部門介入調查;5、因疏忽遺漏鑒定項目,補充鑒定;6、管轄權異議上訴,上級法院遲遲不退卷;7、庭外和解“失去下文”;8、一方當事人因病或外地出差等理由申請中止審理;9、當事人被刑拘或逮捕;10、審計、評估;11、當事人對評估結果不接受,退回評估機構重新評估等等。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相關法律規定不完善,易導致案件久拖不決
1、關于案件中止的規定沒有細化。針對案件中止的情形,民訴法的規定比較籠統,尤其是最后兜底條款“其他應當中止的情形”,沒有進行明確界定,容易成為拖延訴訟的合法擋箭牌。2、相關扣除審限的時限沒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第九條雖然作了符合管轄權異議、中止審理、鑒定、審計期間等情形之一的不計入審理期限的規定,但缺乏相對應的時間要求。如對管轄權異議案件的審理時間未明確時限;對委托專業機構鑒定、審計的案件同樣沒有時間限制,導致有的案件因審計、鑒定等被拖延了很長時間才得以結案。2004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又增加了庭外和解不計入審限的情形,但也未對庭外和解的時間作任何限制。
(二)審限管理機制存在漏洞,導致監管缺失
一是缺乏有效的審限監督制約機制。審判管理實踐中,針對訴訟遲延現象缺乏相應的懲戒措施,審判效率方面的激勵機制有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二是審限跟蹤監管不到位,扣除審限期間出現監管“真空”。影響案件審理的情形消失后,何時恢復審理、審限從何時重新計算處于失控狀態。有些案件在應當恢復的時間內不辦理恢復審理手續,往往延遲恢復審理時間,導致案件恢復不及時。
(三)法官缺乏“效率責任”觀念,存在理念偏差
有的法官把不計入審限當成“保險箱”,因不用擔心超審限而任意拖延;有的法官養成了先易后難的辦案習慣,即先辦相對簡單、且爭議不大的案件,對案情復雜的案件則暫時擱一擱,甚至找到中止訴訟的理由后長期置之不理。
三、改進、完善建議
(一)立法層面
1、進一步完善民訴法關于中止訴訟的規定。通過司法解釋對“其他應當中止審理的情形”作更具體、詳盡的說明,限定適用條件,防止隨意中止審理。
2、有針對性地增加相關時限規定。如對于不計入審理期限的管轄權異議、鑒定等設定一定的期限,對法院委托的鑒定、審計、評估等設定一定的期限等;避免案件久拖不決,最大限度地減少訴訟遲延,全面提高審判效率。
3、規定變更審限告知當事人制度,并賦予當事人異議權。一是要向當事人釋明審限變更可能帶來的訴訟遲延和成本增加等問題,便于當事人進行理性選擇,如考慮是否接受調解等;二是便于當事人進行監督,促使審判效率提高。
(二)審限管理層面
1、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審限制度的管理體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審限通報制度、每周審限預警機制等。二是要拓寬審限管理的外延,對因中止訴訟、審計、鑒定、管轄權異議等原因引起的長期未結案件,應加強動態跟蹤管理,向有關專業機構了解工作進展,督促及時恢復對案件的審理。三是完善審判流程管理系統的“審限變更模塊”,審管辦在辦理扣除審限時,設定扣除的起始和截止日期,以便于監管和督促,避免承辦人隨意選擇恢復日期。
2、將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納入考評范圍,建立審限管理的獎懲機制。對審判效率高、長期未結案件少的合議庭及主審法官予以獎勵,反之則予以懲罰。不僅要對長期未結案件的承辦部門及法官進行定期通報,而且還記入法官績效考評檔案。對超過一年以上未結的案件,實行定期匯報制度,強化對扣除審限期間的監督管理和效率考核。
(三)司法實踐層面
一是要求法官在確保案件實體公正的前提下,自覺強化“效率也是公正”的責任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提高效率意識、節約時間成本意識,才能更好地服務民生,提高司法公信力。法官要爭取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投入,公正、高效地審結每一起案件,盡可能地縮短案件審理期限,以滿足社會對法院工作的效率要求。
二是強化法官對拖延訴訟行為的其他主體的監督職責。最高人民法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中第一次明確指出“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遵守且監督當事人遵守訴訟程序和各種時限規定,避免因訴訟參與人的原因導致不合理或者不必要的延誤。”法官在自覺遵守審理時限、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的同時,為防止訴訟參與人有意或無意地降低司法效率,應當發揮審判權的督促、監督和管理作用,及時制止任何形式的不當拖延訴訟行為,即“消除不必要的延誤”,從而滿足社會公眾對人民法院公正與效率的企盼。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孩子撫養費有哪幾種
2020-11-302015年合肥十級工傷賠償標準
2020-11-29行政處罰多長時間向法院移交
2020-11-28外國人同中國居民結婚的材料
2021-02-19關于減刑的條件有哪些
2021-02-26車子做了抵押貸款還能再次貸款嗎
2020-11-1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的解釋
2020-12-27欠款房咋交易律師為你支招
2021-01-13勞動合同可以代簽嗎
2020-11-17工作2年沒簽訂勞動合同,被辭退怎樣賠償
2020-12-17交通事故之后如何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1-03-17原保險合同成本如何確認
2020-12-23保險合同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2021-03-13人身保險不是一買就保 一起保險理賠案的教訓
2021-01-01離婚給孩子交的保險能分割嗎
2021-03-25教練車出事的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0-11-11出車禍對方跑了保險可以拒賠嗎
2021-01-27交通理賠交強險是多少錢
2021-01-20財產保險合同中的第一受益人寫誰更好
2021-01-07保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