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親屬不能作證:親屬如果知道案件事實,可以作證。
近親屬和親屬所作的證,效力小于沒有利害關系人所作的證。但依法是可以作證的,只是司法或者其它機關采納的問題。
可以當場作證,也可以書面作證。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
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
要成為訴訟中的證人,適格的條件有四個:
其一是知道部分或全部案件情況。知道案情是指證人直接憑借自己的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感知案情的人,這里的感知是直接感知,而不是聽說,據說等的間接感知。
其二能正確表達意志。如生理、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做為證人,證人是就自己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法院進行相關陳述的人,因此,這就要求證人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以便真實、清晰地表達所感知的案件事實。
其三能正確認識作證的法律后果。
其四是訴訟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
以上四條密不可分。只要同時具備這四條,不論國籍、種族,性別,文化程度有何不同,均可成為民事訴訟中的證人,但是,在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中擔任法官、陪審員、鑒定人、法警、翻譯人員、律師,不能同時定為該案的證人,因為那樣便會造成角色沖突,不利于公正原則的實現,也不利于訴訟程序的維護,做為案件的當事人,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沖突,也不能做為證人。
關于單位能否成為證人的問題,理論界有三種學說:肯定說、沉默說、否定說,否定說為目前通說,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雖沒有明確說明單位不能作為證人,但從其關于證人證言的幾條規定,可以明顯看出,單位是不能作為證人的,因為單位不能感知案情,不能被成為質證對象。國外的立法例也根本沒有類似的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逃逸的6種不認定情況
2021-02-16民事發回重審幾次為限
2021-01-15食堂承包合同印花稅是否需要交納
2020-12-30農村房產繼承條件有什么
2021-01-28什么情況下房屋能夠回購
2021-02-20房地產評估的原則
2020-11-30煤礦工傷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1-01-24試用期要離職領導不批怎么辦
2021-02-17哺乳期公司部門解散可以拒絕調崗嗎
2020-12-01公司裁員賠償范圍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12學生幼兒意外傷害保險有哪些規定
2020-11-25產品責任糾紛如何進行歸責
2020-11-27人身保險的險種具體是指什么
2021-01-06客戶交通意外致高殘 民生人壽理賠1.5萬
2021-01-16沒給員工交保險是民事糾紛嗎
2021-03-08交通事故一審后保險公司上訴,原告投訴有用嗎
2020-12-11保險合同內容變更后還有效嗎
2020-11-10針對高空墜物的保險是怎么規定的
2021-01-06關于印發關于規范保險公司章程的意見的通知內容是什么
2021-02-03什么叫代理?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