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與丈夫結婚十余年。前年,公公婆婆贈與我們30萬元,我們以兒子的名義購買了一套商品房,房產證上寫的是兒子的名字。現在我和丈夫感情日益惡化,雙方決定協議離婚。
我們對兒子的撫養權(歸我撫養)及其他財產的分配沒有意見,但對這套商品房的歸屬發生了爭執。我認為房產證上寫的是兒子的名字,所有權自然屬兒子所有。因兒子尚未成年,離婚后房子應由我代為掌管;丈夫則認為房子是我們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購買的,是夫妻共同財產,而且是由他父母出資,所以離婚時他應多分割。請問,這套房子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解答:
父母以子女的名義購房,這種行為可視為父母對子女的贈與。在我國,贈與行為是諾成合同,表示有贈與承諾即生效。但在標的物交付之前,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行為。因此,這就要分兩種情況對待。
一、房子已辦理房產證。房產權利的產生,是以房產證為標志的。房產證一旦頒發,則房產證上所有權者名字之下對應的所有權已產生。即贈與的財產,贈與人已完成交付。此時,夫妻兩人離婚,涉案房產已不是夫妻共同財產,而是第三人的財產,夫妻當然沒權利分割。
二、房產證沒有頒發,但購房合同是以子女的名義簽的。此時,雖然房產的權利尚未形成,但它是將來確定房產歸屬的唯一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贈與交付的完成是以父母為子女交納購房款而體現的。因此,這種贈與行為也不能撤銷,房產自然也不是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不可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
你和丈夫結婚之后,公公婆婆贈與30萬用于購房,根據《婚姻法》解釋的規定,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故這套商品房本是屬于你們夫妻的共同財產。但是你們以孩子的名義購房,房產證寫孩子的名字,就視為你們夫妻對孩子的贈與了。盡管孩子是未成年人,但純獲利益的行為在法律上是有效的,孩子取得該房子的所有權,房子不再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夫妻雙方都無所有權。
離婚后撫養未成年子女的一方對未成年子女名下的房產只是有代管的權利和保持其財產權益的義務,也不享有所有權。你們離婚之后,撫養孩子的一方在孩子成年之前,作為監護人負責對該房產代為保管,但沒有所有權,不得隨意處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律顧問費能抵扣嗎
2021-01-17公司法關于分紅的規定是什么
2021-01-17擔保法司法解釋
2021-03-26交通事故的處理期限是多久
2021-02-01法院強制執行還調解嗎
2020-11-11什么是申請回避
2021-02-21人身損害賠償范圍
2021-02-04拿房產證幫別人擔保有期限嗎
2020-11-15建筑施工噪聲管理有哪些規定
2021-03-20怎么區分婚前財產和婚后財產
2020-11-25員工長期離崗勞動關系應該怎樣處理
2021-02-26正常離職后簽了保密協議有補償金嗎
2021-01-23勞動爭議仲裁和解與仲裁調解的區別
2020-11-25離婚時人壽保險如何分割
2020-11-11保險合同是諾成性合同嗎
2020-11-12保險公司敗訴承擔訴訟費是否合法
2020-12-14保險合同變更的要件有哪些
2021-01-03人身保險時效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30保險合同中保險人的主要義務是什么
2021-02-28互聯網保險渠道分類是怎樣的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