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電子合同訂立要約承諾電子交易
電子合同,目前是指通過電子計算機網絡系統訂立的,以數據電文的方式來生成、儲存和傳遞商業貿易信息的一種現代貿易方式,主要有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電子郵件(E-mail)和計算機傳真等形式。[1]關于電子通訊合同的形式問題。各國主要有兩種做法:(1)將電子通訊合同擬制為書面形式的一種。如我國新《合同法》的第11條。再如新加坡《電子交易法》也承認數據電文形式屬于書面形式的范疇,但這種承認不適用于某些材料,如遺囑、流通票據、所有權文據、不動產買賣合同。不過部長有權對所列這些材料的名目進行調整,因而仍有一定的靈活性。[2](2)承認電子通訊合同在一定情況下的效力,但不將其納入書面形式的范疇。如香港《電子交易條例》原則上確認電子合同的有效性,但未將其作為書面形式的一種。該條例規定,某些文件類別仍必須以書面作出,不可用數據電文的形式,包括遺囑、信托、授權書、不動產契據、誓章、法庭文件及可流傳票據等,這是考慮到電子商務在香港始終是一個新生事物。[3]
電子交易由于其不同于傳統合同的特點,在交易中產生的糾紛的解決也不能完全按照傳統合同的解決辦法,故對此有研究和完善立法的必要,隨著我國“電子簽名法”的實施,在不久的將來電子通訊合同將呈迅猛發展之勢,本文擬通過對該問題的調查以期得出一些對完善立法和司法中有價值的建議和分析。
一、電子合同的訂立在現實中需要明確和解決的問題
1、關于電子合同要約與承諾生效的時間、地點及其撤回撤銷問題。新《合同法》對要約承諾的生效時間規定如下:“采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的,該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到達時間。”在電子商務中,區分到達主義與發信主義很有必要,當網絡出現技術故障導致信息發出卻被堵在途中時,依到達主義,意思表示未生效,而依發信主義,則意思表示生效。這種到達主義的做法能使意思表示的傳達風險在雙方之間公平分擔,各方對其控制范圍內發生的風險承擔責任。但我國《合同法》的規定仍存在一些缺漏,如: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捏造事實破壞別人婚姻的法律后果
2021-01-04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應該注意的細節
2021-02-27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對業主有約束力嗎
2021-02-10股權質押信托的受益人是指的誰
2021-02-07贍養人負有哪些贍養義務?
2020-12-21提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要求需要哪些
2021-01-24代位繼承要具備哪些條件
2020-12-17集資房和廉租房有什么區別
2021-03-08工資停發多久算是勞動關系終止
2020-12-27勞動爭議的調解應該在多長時間內結束
2021-01-01保險合同要怎么簽訂
2021-03-01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有哪些風險
2021-01-24保險合同糾紛案例分析有什么
2021-02-21保證保險合同法律適用問題研究
2020-12-26人身保險不是一買就保 一起保險理賠案的教訓
2021-01-01車禍后保險公司拒賠的原因是什么
2021-01-02保險理賠應該按照什么標準進行賠償
2021-01-09再保險經紀人基本介紹是怎樣的
2021-01-27分紅保險問答
2020-12-12土地承包合同最多簽幾年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