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懸賞廣告的存在價值和具體適用,絕大多數持肯定的態度。《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3年第1期(總第81期)刊登了魯瑞庚訴東港市公安局懸賞廣告糾紛案,丹東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東港市公安局在為破獲“12·12”特大持槍殺人案發布的懸賞通告中明確表示,要對提供有關線索和協助公安機關破案的人,給予一定數額的報酬。魯瑞庚所提供的線索,符合懸賞通告中第二條的情形,故魯瑞庚應按懸賞通告的第二條取得懸賞報酬。
再例如遺失物的拾得人有義務將拾得物交還失主,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在理論上和實務上有兩個問題值得研究:
一是,失主在遺失財產的時候,做出了給拾得人以報酬的懸賞廣告,對于這樣的要約,廣告人應當受其約束;這種約束,與《民法通則》的規定并不矛盾,拾得人有向失主歸還遺失物的義務,同時也享有得到懸賞廣告標明的報酬的權利;廣告人享有得到遺失物的權利,同時也負有支付自己所做出承諾的報酬的義務。在這樣的權利義務關系中,決不能只強調法律的規定而否認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
二是,《民法通則》在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的民事責任中,亦有不盡完善、不盡合理之處。在我國古代立法和國外的民事立法中,對拾得遺失物等財產的責任,多作給予獎賞的規定,即拾得遺失物等財產,在將原物歸還失主的時候,失主應當給予拾得人以適當的獎金或者報酬;如果無失主認領,則將遺失物一半充公,一半充賞。這樣的做法,對拾得人不將拾得物占為己有的行為是一種鼓勵,具有進步的社會意義。我國《民法通則》現行規定表面看起來是提倡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實際上的社會效果并不如其所料,倒有引導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極意義,那就是將拾得物交還失主拾得人得不到任何利益,倒不如占為己有。
就是“假一罰十”的承諾的案件中,也應當維護商家承諾的嚴肅性和正常的交易秩序,不得隨意否定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法院判決輕易否認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其消極的社會意義,就在于否定了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和民事流轉的正常秩序。相反,承認懸賞廣告的合法性,對拾金不昧的行為予以積極的鼓勵,有利于鼓勵公民和法人遵守社會主義公共道德,遵守誠實守信的民法原則,維護社會正常的秩序,因而是有積極的意義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賠償有沒有期限
2021-03-10破壞軍人婚姻應負哪些法律責任
2021-03-21怎樣證明侵權商品來源合法
2020-11-30假冒注冊商標罪的立案標準
2020-11-11著作權法修改的爭議問題有哪些
2021-03-03公司破產員工賠償的標準是什么
2021-01-25協商解約不成怎么處理
2020-11-28支付訂金了不想履行合同怎么辦
2021-01-31單位集資房拆遷怎么補償
2021-02-10再審適用勞動糾紛嗎
2021-01-13做了財產保全的就一定能執行嗎
2020-12-01企業財產險有哪些險種
2021-02-25重大疾病險公司拒絕理賠該如何處理
2020-12-06外資保險公司動用保證金情節嚴重如何處罰
2020-12-20自愿保險的定義是什么
2021-01-19保險合同和保險合同主體有什么區別
2021-03-13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二條是怎樣的
2021-01-03什么是保險公估人及認定標準
2021-03-19承包合同具有民事責任嗎
2021-01-29什么是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