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在哪些方面還不完善:
一、訴訟主體范圍狹窄。
在離婚損害賠償的情形下,婚姻法中沒有明確地說明賠償主體,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九條明確指出“承擔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為離婚訴訟當事人中無過錯方的配偶”,這樣實際上是排除了第三者賠償責任的承擔。而從侵權責任的特點來看,第三者如明知對方有配偶,同有過錯配偶實際上是實施了共同侵權的行為,那么作為被侵權人,其當然可以向兩個侵權人主張損害賠償,而第三者既然實施了侵權行為,就應當同過錯配偶共同承擔賠償的連帶責任,除非其在主觀上沒有過錯而不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同時,從社會效果來看,要求第三者進行賠償體現了法律懲罰功能,也符合社會普遍道德要求。因此,應從立法上確立受害方對第三者提出離婚損害賠償,從而更好地保護無過錯方,體現法律的社會價值。
此外,如將訴訟主體理解成夫妻雙方,而事實上婚姻法第四十六條中的(三)、(四)項往往涉及了父母、子女等,夫妻以外的第三人能否成為原告,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對于適用程序以及賠償標準規定的空缺。
婚姻法并沒有明確規定可以提起離婚損害賠償的“離婚”程序究竟為訴訟離婚還是協議離婚。這里認為應該均適用。民法屬于私法,在夫妻雙方就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已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夫妻雙方又同意通過行政登記離婚,法律應尊重當事人的意愿,不予干預。如果當事人達不成離婚精神損害賠償協議,則可通過訴訟離婚,由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于賠償標準,婚姻法和相關解釋都沒有明確規定。物質損害賠償可以遵循一般損害賠償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現階段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對民事侵權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相應的司法解釋。但離婚損害賠償中對夫妻身份權的精神損害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權所造成的精神損害,不屬于該解釋所規定的精神損害的賠償范圍,因而許多內容不適用于離婚損害賠償,而該解釋規定的確定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幾個因素卻可以借鑒,對離婚損害賠償的數額也不宜規定得過細,法官可以根據過錯方侵害的手段、方式,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害程度、后果及其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并要考慮當地平均生活水平等諸多因素予以綜合判斷、自由裁量。
三、實際訴訟中的舉證困難。
既然離婚損害賠償訴訟也是侵權訴訟的一種,自然涉及到了舉證問題。一般侵權行為舉證責任在原告,而實際情況下,離婚訴訟受害方舉證困難已經不是小范圍的問題。特別是對于重婚的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情形,無過錯方要獲取證據,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在沒有正當途徑獲取證據的情況下,不少當事人會采取違法的、侵犯他人權益的方式采集證據,這很容易激化矛盾,引起社會的不安定。因此,法律應對以什么途徑獲取的證據才能作為法定證據使用作出明確規定。對采用非法手段和侵犯人權的方式獲取的證據要宣布無效,并規定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必須給予受害方技術和立法上的支持,比如我國已經出臺相關規定,在對待破壞婚姻行為的取證上可以申請公安機關介入。
四、婚內侵權損害賠償的探討。
從各國立法來看,由于婚姻關系本身的特征,使得法律觀念上力求并不干預夫妻雙方婚姻存續期間的具體權利義務,而事實上婚姻存續期間夫妻之間確實存在一般意義上的侵權行為。但對于存續期間的侵權行為是否受到法律規制,如規制則可能帶來對夫妻關系穩定性的沖擊,如不加規制則可能存在對個體權利保護的空缺?;閮惹謾嗟牧⒎ㄌ接憣⒏訝縿由鐣l展尊重個體自由與傳統婚姻觀念沖突的神經,也將是各國立法可能爭論的下一個焦點。
以上就是對離婚損害賠償相關知識的介紹,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在起訴離婚中遇到問題,最好是咨詢專業的婚姻律師,他們能夠在證據收集等方面給您更多的建議和幫助。對于文中感到疑惑的地方,也可以進行相關咨詢,維護你的合法權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醫療事故賠償死亡賠償金
2020-11-11人員調崗不服從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2-15員工獲得激勵股權能否轉讓
2021-02-02公司反擔保(保證)合同
2020-11-18交通事故的處理期限是多久
2021-02-01現在離婚財產怎么分配
2021-01-10自愿離婚協議書格式是怎樣的
2021-01-19房屋贈與合同用公證嗎
2021-03-24申請回避必須暫停審理嗎
2021-01-31二審終審判決生效一審法院執行嗎
2021-02-05如何認定行人故意事故
2021-01-17休產假期間被裁員怎么賠
2020-11-22女方爭取撫養權的有利條件需要哪些
2021-01-17證據保全去哪申請
2021-03-21租房遇到黑中介不退定金怎么辦
2020-12-24公司盜用他人信息入職如何處罰
2021-01-06勞務合同為什么不屬于勞動關系
2020-12-02內退職工是否屬于退休職工
2020-12-19勞動調解后用人單位拒不履行怎么辦
2021-03-02哪些違法事項免責條款不能主張免責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