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侵權行為法司法實踐中,較少注意對親屬權的保護。最近幾年來,這類案件經常出現。不過,對這樣的案件雖然起訴后法院已經判了幾件,但是在理論上還不是很清楚,對于究竟應當定為什么樣的案由也還不明確。我認為,這些案件的性質,就是侵害親屬權的侵權行為案件。
例如,最典型的就是所謂“侵害悼念權”的案件。案情是,兄弟二人原來與父親共同生活,由于二人不和經常打架,父親讓弟弟出去單過,并說今后不要再回來了。幾年后,父親去世,哥哥自己處理了父親的喪事,沒有通知弟弟。后來,弟弟回來看望父親,才知道父親已經去世。弟弟質問哥哥為什么沒有通知他來奔喪,哥哥聲稱父親沒有讓他通知。弟弟一氣之下訴到法院,請求法院確認哥哥侵害了他對父親的悼念權,予以精神損害賠償。
這件案件,法院判決原告敗訴,理由是悼念權雖然是一個權利,但是法律沒有規定應當怎樣進行保護。所以,這樣的案件究竟是什么樣的性質,侵害的是什么權利,應當在法理上討論清楚,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其實,這類案件構成侵權,所侵害的權利就是親屬權。
親屬權的性質就是身份權,是除去配偶關系和親子關系以外的其他近親屬之間的身份權,也就是除了配偶和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外的其他近親屬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權利義務關系標志的是這些近親屬之間的身份地位以及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身份權作為侵權行為的客體,最突出的有兩個特點。第一,身份權既有對世性,也有對人性,對世性說的是該親屬關系的絕對權地位,排除其他的人的這種身份地位關系,權利人與其他人之間具有權利義務關系,其他的任何人都對權利人負有不可侵義務;對人性說的是該親屬關系的相對人的相互關系,相互享有權利義務。第二,身份權是一個總的權利,其下包含支分的身份權,也就是說,身份權是由若干個支分身份權構成的,例如包括撫養的權利、尊敬的權利等等,都是支分的身份權。
親屬權就是這樣的權利。首先,親屬權對外表明近親屬之間的身份、地位,任何人對這種身份、地位都不得侵害。其次,親屬權對內表明相對的權利人之間,相互享有權利、負有義務。所應注意的是,親屬權與其他身份權一樣,是以義務為中心的權利,體現的是對身份利益的支配,而不是對人身的支配。再次,親屬權是由若干個支分的權利構成的,其中包括:尊敬權,就是卑親屬對尊親屬的尊敬義務和尊親屬獲得尊敬的權利;幫助體諒權,就是近親屬之間的相互幫助、體諒的權利義務;扶養權,在近親屬之間,如果對方沒有生活能力,他方負有的撫養、扶養或者贍養的義務,無生活能力的一方有權獲得撫養、扶養或者贍養的權利;祭奠權,就是近親屬一方逝世他方有權進行祭奠。
根據親屬權的上述特點,首先,構成侵害親屬權侵權行為的主體,有兩種:一種是作為絕對權的親屬權的義務主體作為侵權行為人,也就是親屬權關系之外的第三人作為侵權人,第三人侵害親屬權,構成侵害親屬權的侵權行為。例如,侵害他人生命權造成死亡的,如果該受害人對他人有撫養義務,《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應對死者生前扶養的人賠償生活補助費。這種侵權行為,就死者而言,是侵害生命權的行為,就撫養關系受到侵害的人而言,就是親屬權受到了侵害,侵害的就是親屬權(或者親權、配偶權)中的扶養權,是對身份權的侵權行為。另一種,是親屬權的內部關系人,也就是近親屬關系的相對人作為侵權行為人。凡是親屬權的相對人,都對對方親屬負有一定的義務,違反該法定義務,也構成侵權行為。例如負有法定的扶養義務的人,違反該義務而遺棄,構成遺棄的侵權行為,嚴重的還構成犯罪行為。
其次,侵害親屬權的侵權行為,所侵害的一般都是親屬權的支分權,都是侵害支分親屬權。這是因為,任何身份權都是一個原則性的權利,而其具體內容都是由支分身份權所構成的。侵害親屬權,就一定要侵害這些表現為親屬權的具體內容的權利,因而造成利益的損害,而不是僅僅侵害這個權利的外表,所以侵害親屬權必定侵害其具體的實質內容,就是侵害支分身份權。這樣,侵害扶養權、侵害祭奠權,就都構成侵權行為。
再次,親屬權的具體內容即支分親屬權,有的是財產利益的權利,例如扶養的權利義務;有的是精神利益的權利,例如祭奠權、尊敬權;有的是既有精神利益也有財產利益的權利,例如幫助體諒的權利。因此,侵害親屬權的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既有財產利益的損失,也有精神利益的損害。
最后,侵害親屬權的侵權責任構成,應當具備侵權責任的一般要件,這就是應當具備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的構成要件。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來分析研究前述案件。兄弟二人都是父親的子女,對去世的父親都享有平等的祭奠權。按照中國的民間習慣,在共同的尊親屬去世的時候,與該尊親屬同居的卑親屬負有對其他卑親屬的通知義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奔喪”。經過通知,使該尊親屬的所有近親屬都能夠知道尊親屬逝世的噩耗,及時參加喪事,同時也就能夠進行繼承。本案的被告也負有這樣的義務,這就是親屬權的內容。被告沒有履行這個義務,致使原告沒有能夠參加自己父親的喪事,喪失了悼念或者祭奠的權利。因此,本案被告的行為,屬于其他近親屬侵害了近親屬的支分身份權,構成侵權行為責任。另外,本案還涉及到對繼承權的侵害問題,不過這不是本文研究的范圍。
侵害親屬權的侵權行為責任,主要的是賠禮道歉和損害賠償。因為一般的侵害親屬權的行為是近親屬之間的行為,賠禮道歉的責任有助于維護親屬關系,消除親屬之間的不團結、不信任的矛盾,恢復親屬之間融洽的關系。損害賠償的責任,應當區分侵害親屬權所造成的損害事實的性質。如果侵害的是精神性的身份利益,例如對尊敬權、祭奠權等的侵害,主要的是精神損害賠償的責任。這種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是撫慰金性質的賠償,應當是象征性的賠償,也就是象征性地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即可。這一方面是對受害人的安慰,另一方面也證明侵權人的行為的性質。如果造成的損害是財產利益的損害,例如侵害的是扶養的權利,則應當以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為準,按照法律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雇傭關系與承攬關系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29遭遇套路貸到哪里報警
2021-03-04車禍臉上二級傷殘賠多少錢
2020-11-19移送管轄前實施的保全是否繼續有效
2020-12-19老人留下的宅基地算遺產嗎
2021-02-27按揭房二次抵押最長多久
2020-12-14勞動者如何協商調崗保證自身權益
2020-12-15產品質量責任保險中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義務有哪些
2020-11-25產品責任保險與產品質量保險的區別有哪些
2021-03-10飛機延誤四小時賠償
2021-03-24保險合同訂立程序的特征
2020-12-04如何確定建筑工程保險的保險期限
2020-12-24保險經紀人管理辦法有什么規定
2020-11-08買了保險≠進了保險箱 六種情況下汽車出險不賠
2021-01-03耕地占用稅的適用稅額由誰規定
2021-01-25哪些人能分到房屋拆遷補償款
2021-01-25強拆沒有合法手續可以要求合理補償嗎
2021-03-26農村的宅基地和房屋拆遷如何補償
2021-02-02青苗征地補償標準
2021-03-13《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