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法中訴訟時效的中斷條件有哪些?
根據民法通則第140條的規定,中斷訴訟時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訴訟(起訴)、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請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承諾)。這些事由區別于中止訴訟時效的事由,都是依當事人主觀意志而實施的行為。訴訟時效的目的是促使權利人行使請求權,消除權利義務關系的不穩定狀態,從而訴訟時效進行的條件是權利人不行使權利,如果當事人通過實施這些行為,使權利義務關系重新明確,則訴訟時效已無繼續計算的意義,當然應予以中斷。
1.起訴。即權利人依訴訟程序主張權利,請求人民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起訴行為是權利人通過人民法院向義務人行使權利的方式。故訴訟時效因此而中斷,并從人民法院裁判生效之時重新起算。
2.請求。這里指權利人直接向義務人作出請求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這一行為是權利人在訴訟程序外向義務人行使請求權。改變了不行使請求權的狀態,故應中斷訴訟時效。
3.承諾。即義務人在訴訟時效進行中直接向權利人作出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基于義務人認諾所承擔的義務,使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重新得以明確,訴訟時效自此中斷,并即時重新起算。認諾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部分清償、請求延期給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擔保等。
二、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效果
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發生后,已經過的時效期間歸于無效,中斷事由存續期間,時效不進行,中斷事由終止時,重新計算時效期間。但如何確認中斷事由的終止,因事由的性質有別而有所不同:
(1)因請求或同意中斷時效的,書面通知應以到達相對人時為事由終止;口頭通知應以相對人了解時為事由終止。在時效期間重新起算后,權利人再次請求或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可再次中斷。
(2)因提起訴訟或仲裁中斷時效的,應于訴訟終結或法院作出裁判時為事由終止;權利人申請執行程序的,應以執行程序完畢之時為事由終止。
(3)因調解中斷時效的,調處失敗的,以失敗之時為事由終止;調處成功而達成合同的,以合同所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時為事由終止。
訴訟時效是司法機關受理案件時首先要認定的事項,對于訴訟時效屆滿的情況下,司法機關是可以不予受理相關的案件的,這時原告可以就經濟財產糾紛案件中的導致訴訟時效中斷的提供給司法機關,并使得該訴訟案件重新具備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中斷司法解釋內容是什么?
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都有哪些
最新訴訟時效中斷的計算方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屋頂漏水是否屬于工程質保的范圍怎么規定
2021-01-25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如何產生的
2020-12-25雙方年齡差距很大,能結婚嗎
2020-12-26給他人起外號侵犯人格權益嗎
2020-12-02外商投資包括哪些情形
2021-03-18公司章程與公司法規定不一致時應依哪個為準
2020-11-23擔保法
2020-12-02哪些房產不能抵押,抵押房產怎么進行
2020-12-09當事人給對方造成締約損失怎么辦
2021-03-12執行令下達后才能探視嗎
2021-03-17交通調解協議書能否反悔
2020-12-22不服交通事故認定,能否提起訴訟
2020-12-29員工涉嫌刑事責任怎么處理,單位是否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27五一勞動節三倍工資有幾天
2021-01-04收取違約金的勞動爭議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31人身保險可以適用代位追償嗎
2021-02-18在辦保險之前開過三高的藥物,會影響理賠嗎
2020-12-07機動車保險條款具體內容是什么
2021-03-13保險公司拒賠的情況有哪些
2021-01-27保險監管的必要性是什么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