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訴訟申請回避的法定條件是如何規定的
《民事訴訟法》第45條規定第四十五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回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上述材料中被告沒有權利去申請回避的,因為根本不知道或者不能證明法官與原告是否有何種關系。
其次如果有權利申請,被告要求書面回復,是否書面回復還是口頭回復應該由人民法院決定根據民訴的第48條規定
二、回避的法律后果
在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到法院作出是否同意申請的決定期間,除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外,被申請回避的人員應當暫停執行有關本案的職務。法院決定同意申請人回避申請的,被申請回避的人退出本案的審理或訴訟;法院決定駁回回避申請而當事人申請復議的,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審判或訴訟。
三、回避的程序
回避的提出,可以是當事人提出申請,也可以是審判人員或者其他參與訴訟的人員主動自行提出。回避應當在案件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回避申請提出后,是否準許,由法院決定,具體程序為:審判人員的回避,由法院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3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
民事訴訟中的回避制度除了適用于審判人員外,對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以及勘驗人也是同樣適用的。而如果這些人發現自身存在法定回避情形的,可以自行回避。若是當事人發現有法定回避情形,那么可以向法院申請他們回避,此時申請回避的方式分為書面和口頭兩種。
民事訴訟法回避對象有哪些?
提出民事訴訟法回避決定后多久做出決定?
民事訴訟法回避方式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贍養糾紛的法律依據
2021-02-02公司收購轉讓程序是什么
2021-01-09分期付款買手機,不還錢也不還手機會怎么處理
2020-12-28交通事故保險理賠期限
2020-11-20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工傷應該如何賠償
2020-11-25個人財產如何繼承給孩子
2020-11-17侵權行為會影響企業征信嗎
2020-11-25技術開發合同要約定有效期限嗎
2020-12-31委托代理的法律后果怎么規定
2020-11-10回購房要點有哪些
2020-12-26試用期應定為多久?
2021-02-22勞動糾紛一裁終局的情形
2021-03-06定期壽險與終身壽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24怎樣適用保險合同中的不利解釋原則
2020-12-23保險責任怎么確定
2021-01-02保險合同的輔助人可以有哪些
2020-11-21保險合同成立
2020-11-23企業財產保險綜合險怎么計算
2020-12-08企業投保企業財產綜合險的賠款計算方式
2021-01-13保險公司一定要事故認定書原件嗎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