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張-成與潘-英夫婦生前擁有房產9間,1999年1月17日,夫婦二人將其房產贈與給其長孫張-軍6間、次孫張-利3間,并辦理了公證。2002年10月15日、2003年6月14日,張-成與潘-英夫婦相繼去逝,其贈與的房產便由張-軍和張-利二人管理使用。現該處房產處城市規劃的拆遷范圍,張-軍、張-利二人便欲與拆遷人簽訂拆遷補償協議,然而,卻遭到了其叔叔(系張-成、潘-英夫婦之子)張-其、張-華二人的阻止。張-其和張-華認為其作為兒子,對父母盡到了生養死葬的義務,該房產應歸其繼承,父母不應將其財產送給張-軍、張-利。
為此,張-軍、張-利二人將其叔叔張-其、張-華訴至法院,請求確認該爭議的房產歸其所有。
評析:
對本案原、被告爭議的房產應歸誰所有,存在不同的認識。
一種觀點認為應歸被告張-其、張-華繼承,按份所有。因為被告作為該房產的原所有權人之子,其對其父母已盡到了生養死葬的義務,在未有爭得被告同意的情況下,其父母無權將其房產全部無償地贈送給他人。已贈送的行為是無效的,該房產應依法由被告繼承。
一種觀點認為應歸原告所有。因為原告與其祖父母即被告的父母簽訂的贈與協議并不違反法律規定,也未有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該協議有效,故,該房產應依贈與協議歸二原告按份所有。
(轉)
筆者認同第二種觀點,即本案爭議的房產應歸二原告所有。本案屬對財產所有權的認定問題,牽涉到對贈與協議效力的判定問題。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已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張-成、潘-英生前將自已所有的共同財產依法贈與給二原告張-軍、張-利,雙方簽訂了贈與協議,且依法辦理了公證,該贈與行為合法有效。二原告對所受贈與的財產享有所有權。
故本案爭議的房產應根據贈與協議歸二原告按分所有。該部分財產已不是贈與人的遺產,不應作為遺產進行繼承,故二被告認為該房產系父母遺產應由其繼承的理由不能成立。現該房屋面臨拆遷,根據有關規定,二原告享有獲得拆遷補償的權利,二被告不應妨礙其對權利的行使。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農民土地入股協議書怎么寫
2020-12-21公司增資公司注冊資金的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27立約定金協議怎么寫
2021-03-09民法總則中有關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有哪幾種
2020-11-23超市購物車需要1元才能用是否侵權
2021-02-09侵權行為會影響企業征信嗎
2020-11-25放棄繼承權允許撤回嗎
2021-02-01農村建房的申請書怎么寫
2021-03-18簽訂勞動合同訴訟時效怎么算
2021-03-19離職后經濟補償金需納稅嗎
2021-01-01給孩子買壽險要注意什么
2020-11-28人壽保險拒賠原因都有什么
2020-11-26產品質量保險的保險范圍是什么
2021-01-16保險公司遲遲不給處理可以投訴嗎
2021-02-20如何定性保險利益
2020-12-03被保險人在索賠中的權利和義務
2020-11-12承包經營權流轉未經村委會備案的法律效力有什么問題
2021-03-21城中村拆遷補償標準能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標準嗎
2021-03-02門面房拆遷補償與住宅一樣嗎有什么區別
2021-01-13申請信息公開對提高征地拆遷補償有什么作用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