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院憲法可否作為直接依據?
憲法不是法院審理案件的直接依據,是根據《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具體法律的總的原則規范。在司法實踐中,能被引用的只能是具體的法律規范比如《合同法》、《刑法》等,不能引用憲法。舉個例子,憲法中有保護公民人身權的內容,但是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要付的具體法律責任由《刑法》的故意傷害罪作了具體規定了,所以只引用《刑法》而不能在引用憲法。
《憲法》第126條中的“法律”特指普通法律,該條僅授權法院依照普通法律的規定行使審判權。法院必須遵守憲法,但談不上“依照”憲法規定行使審判權。法院以遵從憲法最高法律效力、奉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維護憲法尊嚴和保證憲法實施等多種方式遵守憲法。不適用憲法是法院的憲法義務。
法院對其所適用的法規范性文件做合憲法律理解,是憲法的根本法地位在我國司法領域得以體現的最重要渠道。單憑憲法文本無法確定“法律”的范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對“法律”范圍有能動的影響,但其影響幅度有確定的區間。
在目前的法律體制中,“法律”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層次的法規范性文件。“法律”的最優范圍應該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規范性文件和根據憲法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軍事法規。法院在行使審判權的過程中要完全回避對憲法的援引是不恰當、不可能的。放任各級法院和法官任意援引憲法固然肯定是不行的,但一概不準許援引憲法也不利于憲法的充分實施。對憲法的遵守性援引應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做出制度化安排,以便各級法院和法官能有所遵循。
綜上所述,憲法被制定出來之后其目的并不是讓其向其他的法律一樣可以直接在社會上適用而降低了其地位,憲法是為了制動具體的法律并且指導某些法律中有沖突的部分可以及時得到調解而不至于在社會上出現很多的法律問題和矛盾。
憲法原則和基本原則是什么?
憲法規定公民基本權利有哪些?
憲法修改的部分內容的建議有哪些意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在試用期開除員工有經濟賠償嗎
2021-01-19簽訂合同包括哪些條款
2021-01-16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概述
2021-03-01離異后親生母親是否具有法定監護權
2020-12-24單位集資房什么時候能上市買賣
2021-03-23女職工哺乳期可以出差嗎
2020-11-29哪些情況不能簽終止協議
2021-02-06確認勞動關系能否中斷索要工資的時效
2021-01-21什么是婦女的“四期”,法律對保護“四期”有何原則性規定
2021-01-12壽險理賠中主訴證據效力的認定
2021-01-08如何才能盡快成功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2021-03-22保險公司應在多長時間內賠錢
2021-03-17外資保險公司籌建工作是否可以延長
2020-11-13交警事故雙方自行調解完保險公司會理賠嗎(交通)
2021-02-22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應該向誰索賠
2021-01-15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規定有什么
2021-03-21關于印發《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的通知
2020-12-24什么叫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使用權
2021-03-26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合同怎么簽訂
2021-02-02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