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法中的陪審員回避的相關規定是什么?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47條規定,回避有兩種:當事人申請回避和審判人員主動回避。
當事人申請回避是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回避。當事人申請回避,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應當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3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決定。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申請人對駁回回避申請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決定的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對申請人的復議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 3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并通知復議申請人。審判人員主動回避是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回避。
回避的規定同時適用于其他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
二、行政訴訟有哪些法律特征?
1、行政訴訟所要審理的是行政案件。
這是行政訴訟在受理、裁判的案件上與其他訴訟的區別。刑事訴訟解決的是被追訴者刑事責任的問題;民事訴訟解決的是民商事權益糾紛的問題,而行政訴訟解決是行政爭議,即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爭議。
2、行政訴訟是人民法院通過審判方式進行的一種司法活動。
這是行政訴訟與其他解決行政爭議的方式和途徑的區別。在中國,行政爭議的解決途徑不止行政訴訟一種,還有行政復議機關的行政復議等等。而行政訴訟是由人民法院運用訴訟程序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3、行政訴訟是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以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其中進行審查的行政行為為具體行政行為,審查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違法行政行為的侵害。這就決定了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在審理形式和裁判形式上有所不同。
4、行政訴訟是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
行政訴訟并不解決所有類型的行政爭議,有的行政爭議不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而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均無類似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的限制。至于,不屬于行政訴訟解決的行政爭議只能通過其他的救濟途徑解決。
其實行政訴訟活動當中的回避制度能夠起到的實際作用也非常有限,因為行政單位和司法機關本質上來說都屬于國家單位,而且行政執法和司法部門之間的關系也并不是相互獨立的,所以在行政訴訟活動中就算陪審員回避了,還是有很多實際性的困難。
行政法全文中對行政訴訟是如何規定的
什么是行政法規?什么是行政規章?
行政法規由誰制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于掛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的區別
2020-12-31金融許可證應該載明什么內容
2021-02-04行政訴訟案件的案由有哪些
2021-01-07反擔保成立的條件有哪些
2021-02-09如何確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效力
2021-01-20如何評定交通事故傷殘
2020-11-11怎么證明是在商場摔傷,有哪些相關法律依據
2021-01-02停車位租賃合同
2020-12-05公司更名后原來的合同還有效嗎
2020-12-25單位終止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幾種情形
2021-01-30勞務合同適用什么法律
2020-12-11勞動關系客體包括什么
2021-03-182020年疫情期間辭退員工怎么補償
2021-02-13什么是保險合同終止
2020-11-29人身保險合同立法中亟待完善的幾個問題(二)
2021-02-16哪些情況下不能保險
2020-12-08無證駕車所致財損保險會不會賠
2020-12-13車禍對方責任保險公司怎么賠
2021-02-07轉讓保險標的要注意的法律問題
2021-01-22企業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要面臨的強制征收法律風險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