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企業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廣泛的存在,這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會關注合伙企業法的民事主體地位是什么,因此我們應該認真了解合伙企業民事主體地位的相關知識,這對于接觸合伙企業的朋友甚至于經濟發展都是十分必要的。接下來我們共同了解下。
一、合伙企業相關法律規定
合伙作為一種共同經營的方式,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因此明確合伙的法律地位,對于維護合伙組織的合法權益,進行必要的管理,促進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但我國目前的民事法律在對合伙的法律地位的表述上卻存在矛盾。《民法通則》第2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顯然,《民法通則》采用了二元結構的民事主體架構體系,雖然在公民一章中還規定了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伙,但這些并沒有破壞二元的民事主體架構。《合同法》第2條規定,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增加了“其他組織”的規定,而按照民法通則的推理,這個“其他組織”應當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分支機構等。另外,《合同法》第9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由這兩條規定可以知道,“其他組織”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可以成為民事主體。我國新修訂的《合伙企業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伙企業,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普通合伙企業和有限合伙企業。”該條明確規定我國合伙企業的類型為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兩種類型,但并沒有明確合伙企業的法律地位為何。法律對合伙企業地位的模糊甚至是矛盾規定,不利于對合伙的企業的規制和合伙企業利益的保護。要明確合伙企業的法律地位究竟為何,需要先弄清楚民事主體的標準以及合伙企業的特征,以考察合伙企業是否具備民事主體資格所要求的條件。
二、合伙企業法的民事主體地位
1、 民事主體在有的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及學說上稱為權利主體。傳統民法認為:“民事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其本質的含義就是能夠享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它是一個發展演變的概念,“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決定的”。根據民法的發展史,民事主體經歷了從一元主體到二元主體的演變過程。羅馬法確立了民事主體的一元結構。羅馬法沒有權利能力的概念,而是采用人格的概念,根據一定的標準從生物人中選擇一部分自然人,賦予其法律人格。羅馬法上沒有關于法人的規定,將合伙作為一種合意契約處理,“兩人以上相互承擔義務將物品或勞作集中在一起,以實現某一合法且共同利益的目的,這種合伙的意愿被稱為合伙意愿”。到1900年《德國民法典》為適應進入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正式確定了法人制度,明確了法人的民事主體地位,打破了自然人作為民事主體的一元結構。
2、通過對自然人和法人的共同特點的分析,可以得出民事主體的構成要件:第一,名義獨立。自然人和法人能以自己的名義為民事行為,與第三人發生法律關系。“對組織體特別意味著能夠用組織的名稱與第三人為民事法律行為,而不是以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組織成員的名義”。第二,意志獨立。即按照自己的意愿,通過自己的選擇來活動。自然人能通過自己的自由意志為民事法律行為,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對于法人而言,應該是其共同意志,而不是其成員的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第三,財產獨立。即“民事主體必須擁有作為一個實體獨立的財產”。自然人對其擁有的財產享有完全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法人的財產獨立于其成員的財產,為法人的共同利益所支配。第四,責任獨立。即要求民事主體具有責任能力。自然人和法人都以其全部財產對外承擔責任,法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以其財產獨立為前提。責任能力是從行為能力制度中分化出來的一項制度,但其是否應當從行為能力制度中分化出來,成為民事主體的構成要件,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民事主體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行為能力包括兩個方面: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前者指行為人能認識自己行為的后果,后者是行為人辨別善惡的能力。責任能力是行為人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責任的能力,此處的責任“并非獨義務的擔保,而是行為之實施處在行為人有意識的狀態導致的可罰責性”。由此,行為能力制度的實踐理性方面內在的包含承擔責任的方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的呢能力,而行為能力又包含責任方面,所以責任獨立不能作為民事主體的構成要件。
3、一般認為合伙起源于中世紀的古羅馬。雖然這個時候,合伙作為一種經營方式已經具備了某些方面的特征,具備一定的組織形式,但尚未形成法律制度,這種組織形式也沒有發展成為相對穩定的組織體,所以,這時的合伙還只是一種松散的契約關系。從11世紀晚期到13世紀早期,出現了康曼達及其變體海幫、船舶共有的等海上合伙形式。這些合伙形式具備了合伙人間關于出資和盈虧分擔的合伙契約,合伙人在貿易活動中往往以合伙商號的名義進行,從而形成了合伙的人合組織屬性。由此,合伙開始從單純契約關系向組織體形態轉變。合伙的組織體形式為其成為民事主體提供了根本前提。15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立法確立的合伙的法律地位。至近代,采用民商分立體制的大陸法系國家在民法上沒有確立合伙的民事主體地位,但商事合伙在商法上取得了主體地位。與大陸法系國家不同,英美法系國家明確確立了合伙的第三民事主體地位。
4、合伙形式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是向民事主體二元結構的發難。民事主體二元結構堅持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兩類,排除合伙成為民事主體的可能。民事主體概念的演變最終是由社會經濟決定的,既然合伙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就應該發展民事主體概念,明確合伙在法律上的地位,改變其處境尷尬,地位不明確的局面。我國《民法通則》采用二元結構,但又在自然人中規定個人合伙,在法人部分規定法人合伙,這顯然是將合伙作為民事主體看待。這種體系安排反映了立法者的矛盾心態,即要堅持二元主體結構,但又注意到了合伙形式的廣泛存在。
民事主體從一元結構到二元結構的轉變,說明民事主體的結構是開放的,其動力是社會現實的需要。當一個組織適應社會的需要,且已經具備民事主體的要件時,應該修改民事主體理論,及時明確其法律上地位,以維護社會經濟生活得有序運行,保護經濟生活參加者的合法權益。在我國,應打破民事主體二元結構,承認合伙的民事主體地位,以實現《民法通則》體系上的前后一致,實現《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關于主體規定的統一。
以上就是律霸的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于合伙企業法的民事主體地位,正如合伙企業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廣泛的存在,朋友們也應該更加重視學習合伙企業的相關法律知識。而鑒于合伙企業是一項復雜的內容,建議大家最好是向當地的管理部門進行咨詢,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咨詢律霸泰州律師。
合伙企業法法律解釋
個人合伙債務怎么承擔
合伙企業法的適用范圍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職工隱瞞病情入職,單位是否有權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05股權眾籌融資有哪些法律法規
2021-03-22個人借貸的借貸保證要準備嗎
2021-03-04孤老的監護人如何指定
2021-02-06設立商業銀行要公告嗎
2021-02-04擔保協議樣本
2021-01-04基層醫院醫療糾紛的防范措施
2021-01-15物件損害責任案中哪些免責事由是可以適用的
2020-12-04簽了合同剛入職兩個星期怎么離職
2020-12-27購買壽險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07保險合同的效力會出現哪些情形
2021-03-13保險合同中單務合同在什么情況下簽訂
2020-11-25一波三折的保險理賠
2021-02-02保險合同是要式合同嗎
2020-11-24壽險投保一般流程是怎么樣的
2021-02-02人民財產保險理賠標準是什么
2020-11-10人壽保險如何變更受益人
2020-11-28買保險花多少錢比較合適?
2020-12-25土地承包經營權包括哪些
2020-12-31土地管理是否近三十不會做出變動有何原因以及案例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