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某甲,原系某鎮獸醫站站長,后被免職。1990年1月1日,某甲與該獸醫站簽訂《留職停薪合同》,約定停薪留職期限為2年,并每年上交管理費。合同期內,某甲未按約定交納管理費;期滿后,某甲亦未與單位續簽留職停薪合同。1992年7月3日,縣林業局作出林副(1992)第66號文,對某甲予以除名,但沒有書面送達。2003年3月,某甲向某人事仲裁委提出人事仲裁申請,要求縣林業局撤銷除名決定,恢復人事及勞動關系并為其辦理退休手續。縣林業局稱,某甲早知道其被除名,現提出人事仲裁申請,已過仲裁時效,請求駁回申請人的申請。仲裁委以超過仲裁時效為由,決定不予受理。
人事部《人事爭議處理暫行規定》第十二條規定:當事人應當在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以書面形式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顯然這一仲裁期間的計算應當是從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受侵害時起算。在本案中,一方面,由于沒有書面證據表明某甲已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無法確定該60日應當從何時開始起算,為人事仲裁工作帶來了法律上的難題;另一方面,作為申請人某甲在長達10多年后才行使權利,要求撤銷其除名決定,顯然也不利于已有法律關系的穩定。
實踐中發生的越來越多的類似案件說明:人事仲裁時效制度的建構勢在必行。
二、時效與人事仲裁時效
時效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的存在持續地經過法定的期間而依法發生一定的法律效果的法律事實。所謂“一定的事實”指權利的行使或不行使的情形;所謂“經過法定的期間”是指無間斷的若干歲月;所謂“發生一定的法律效果”,是指因而發生權利的取得或喪失。時效依其成立要件及其法律效果,可分為取得時效及消滅時效兩種。在我國各項大凡涉及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的法律中,無不有鮮明的時效規定。有時尤以消滅時效為甚,私法與公法概莫能外。
誠然,國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行使救濟權利時設定大量的時效義務,一旦權利人未按法律規定期間向對應的救濟機關提出訴求,而是延期提出,該機關雖負有救濟的法定義務,但因申請人未能及時提出,其就可根據法律的規定拒絕受理以啟動救濟程序,即使已經啟動也可以駁回申請人的申請。由此可見,從理論上講時效制度的存在在一定層面是以犧牲權利人實體權利為代價的,在實質正義上是有所減損的。如果從完全的實質正義角度出發,時效制度似無存在價值與合理性。但事實正相反,時效制度的存在雖并非當然,的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具有重大的制度價值。一般時效制度存在的立法理由有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證據交換階段患者享有哪些權利
2021-02-11律師服務收費政府指導價的基準價如何確定
2021-01-20醫療事故處理辦法有哪些
2020-12-30公司并購和收購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18法定監護人有哪些
2020-12-23案外人無法通過執行異議之訴救濟時可不可以提起另案訴訟
2020-11-16房產合同抵押貸款需要房主親自到場嗎
2021-02-28五保戶誰贍養誰繼承嗎
2021-01-19哪些建筑屬違建
2020-12-10買方賣方仍應支付中介費嗎
2020-11-29細數常見的房地產中介的欺詐行為
2021-03-20勞務合同可以隨時解除嗎
2021-02-27勞務分包需要交履約保證金合法嗎
2021-03-20試用期離職脫著不辦理怎么辦
2021-02-23保險人對免責條款未履行提示說明需要承擔什么后果
2021-01-28財產保險合同受益人如何確定
2021-03-10保險合同轉讓的程序有哪些
2021-02-17有哪些保險公司可以以統括保單的形式承保異地業務
2020-11-09觸發保險公司免責條款會怎么樣
2020-12-25保險公司全險賠償范圍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