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2005)滬二中民四(商)終字第543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上海基劍工貿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金澤工業城經濟區,聯系地址上海市大木橋路103弄10支弄2號202室。
法定代表人邵金山,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褚江,上海市華榮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張蕾蕾,上海市華榮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上海亙業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寶山區蘊川路5042號。
法定代表人朱海光,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鄭曉明,上海市致真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第三人上海盛隆化工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寶山區蘊川路5042號。
法定代表人沈新才,董事長。
上訴人上海基劍工貿有限公司(下稱基劍公司)因財產權屬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2004)寶民二(商)初字第1070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審理查明:基劍公司與上海盛隆化工有限公司(下稱盛隆公司)曾有業務往來,2004年5月18日,基劍公司與盛隆公司簽訂《再生產協議書》一份,協議的主要內容為:由于盛隆公司共結欠基劍公司貨款485,000元,故經雙方協商同意共同生產二氯對硝基苯胺,由基劍公司負責籌措流動資金30萬元,盛隆公司負責生產設備,基劍公司對產生的利潤或虧損按51%的比例享有或承擔,盛隆公司則按49%的比例享有或承擔,盛隆公司必須將所獲利潤的50%用于歸還基劍公司的欠款。協議還對其他事宜作了相應約定。協議簽訂后,雙方即開始共同合作生產二氯對硝基苯胺,至2004年7月23日結束。合作生產期間的盈虧情況雙方未最終結算,但基劍公司和盛隆公司均認為可能是虧損的。
2004年8月8日,上海亙業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亙業公司)從盛隆公司倉庫提走二氯對硝基苯胺27噸,同日,盛隆公司職員劉文明向亙業公司出具了一份證明,確認因結欠亙業公司款項36萬元,現以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作為抵押。次日,盛隆公司向亙業公司開具了一張送貨單,載明貨物名稱為二氯對硝基苯胺,數量為 27噸。2004年8月23日,盛隆公司向亙業公司開具了31張增值稅發票,總金額為355,800元。亙業公司提取了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后又以每噸 13,200元的價格銷售給了其他單位。2004年8月11日,基劍公司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分別向基劍公司、亙業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作了調查,但最終未予立案。基劍公司遂提起訴訟,要求判令亙業公司及盛隆公司共同返還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化工產品(價值36萬元,以每噸銷售價13,400元計算)。
原審審理過程中,原審法院兩次向盛隆公司法定代表人沈新才作了調查,沈新才確認合作生產以前結欠基劍公司貨款485,000元,同時也結欠亙業公司借款和貨款 376,937元。但盛隆公司并未同意以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抵給亙業公司。
原審法院歸納本案爭議焦點:1、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是否基劍公司與盛隆公司合作期間生產。2、亙業公司從盛隆公司處提取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是否屬侵權。3、盛隆公司在本案中是否應當承擔責任。
關于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是否基劍公司與盛隆公司合作期間生產的問題。原審法院認為,雖然亙業公司認為涉案的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是盛隆公司在合作之前單獨生產的庫存產品,并提供了盛隆公司的一份情況說明和照片復印件,但在審理中盛隆公司委托代理人及法定代表人沈新才均明確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是在合作期間生產的,另外,從基劍公司提供的發票、收據等其他證據來看也能反映這一點,因此,亙業公司提供的兩份證據尚未達到證明目的,對亙業公司的該項抗辯理由不予采信。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應認定是基劍公司與盛隆公司在合作期間生產的,財產的所有權屬基劍公司、盛隆公司共有。
關于亙業公司從盛隆公司處提取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是否屬侵權的問題。原審法院認為,盛隆公司在合作生產之前結欠基劍公司貨款485,000元和亙業公司貨款 376,937元都是明確的,雖然盛隆公司法定代表人沈新才在原審法院的談話筆錄及向原審法院的來信中都講到并未同意抵債,稱是亙業公司強行拉走的,但是,沈新才和盛隆公司原委托代理人的陳述是不一致的,沈新才本身陳述的內容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為盛隆公司對基劍公司、亙業公司雙方均負債務,沈新才在不同情況下可能會作出不同的解釋。另外,從當時盛隆公司職員劉文明向亙業公司出具的證明、盛隆公司向亙業公司開具的送貨單及增值稅發票來分析,亙業公司當時確無強行之意,否則,盛隆公司的上述行為是不可能發生的,且這些行為都是在訴訟之前產生的,應該講更加客觀真實,折抵的價格也屬合理。根據上述分析,可以認定亙業公司提取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是合理取得,對基劍公司而言不存在惡意或非法,不構成對基劍公司的侵權。如果因此基劍公司的利益遭到侵害,這個責任也只能由盛隆公司來承擔。基劍公司認為亙業公司與盛隆公司惡意串通未有證據證明,亦不予采信。
關于盛隆公司在本案中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的問題。原審法院認為,基劍公司認為盛隆公司與亙業公司惡意串通,盛隆公司的行為也侵害了基劍公司的利益,因而要求盛隆公司共同返還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基劍公司要求盛隆公司承擔的實際是一種侵權責任,而本案中盛隆公司相對于基劍公司而言,產生的應當是一種違約責任,因為基劍公司與盛隆公司之間存在合同關系,盛隆公司擅自將合作生產的產品抵給亙業公司,實際上是違反了合同約定,承擔的應當是違約責任,而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這兩者之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法律關系,因此,基劍公司在本案中向盛隆公司主張權利的基礎和訴由都不符合法律要求。第二、由于基劍公司與盛隆公司對合作生產期間的盈虧情況未最終結算,因此,盛隆公司應當承擔的違約責任,只能在對合作生產期間的盈虧情況結算后予以確定。基劍公司在本案中直接要求盛隆公司承擔返還責任不當,不予支持。綜合上述理由,原審判決如下:基劍公司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案件受理費7,910元,由基劍公司負擔。
原審法院判決后,上訴人基劍公司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稱:(1)亙業公司明知涉案產品是基劍公司與盛隆公司共有,而將產品用于抵債不屬于善意取得;(2)盛隆公司未與亙業公司達成以貨抵債協議,亙業公司強行將貨物拉走;(3)盛隆公司與亙業公司惡意串通,損害了基劍公司利益,并且盛隆公司負有保管義務而未盡保管之責,故盛隆公司也構成侵權,應與亙業公司共同返還涉案產品。原審判決關于亙業公司合理取得涉案化工產品,不構成對基劍公司侵權的認定與事實不符,盛隆公司的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竟合,基劍公司有權選擇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原審判決認為盛隆公司只負有違約責任錯誤。綜上,請求判決撤銷原審判決,支持其訴請。
被上訴人亙業公司辯稱:(1)由于亙業公司與盛隆公司存在債權債務關系,雙方達成了以貨抵債的口頭協議。因該產品存放在盛隆公司倉庫,并且包裝上標明系該公司生產,盛隆公司也未告知產品系其與他人共同生產,故亙業公司在運走產品時認為該產品系盛隆公司所有,并已將上述產品處分;(2)基劍公司與盛隆公司之間只是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不能推導出所涉產品的權屬。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請求予以維持。
原審第三人盛隆公司述稱:本案所涉產品是盛隆公司與基劍公司共同生產,根據雙方協議,盛隆公司對此無處分權;亙業公司明知上述情況,仍強行拉走上述產品。
本院經審理查明,原審判決認定事實屬實,本院依法予以確認。
在二審期間,基劍公司認可所涉的27噸產品系該公司與盛隆公司合作期間生產,因雙方對合作期間業務尚未進行結算,故該產品屬于雙方共有。
本案爭議焦點:(一)亙業公司是否侵權;(二)盛隆公司是否侵權。
關于爭議焦點(一),本院認為,亙業公司于2004年8月8日從盛隆公司提走27噸產品,盛隆公司的員工劉文明雖于當日確認此27噸產品作為所欠款36 萬元的抵押;但次日,盛隆公司即出具了相應的送貨單,由亙業公司確認收到上述產品;嗣后,盛隆公司又開具了相應的增值稅發票,上述行為表明,盛隆公司的真實意思系就上述貨物抵銷所欠亙業公司的相應債務,這亦與該公司委托代理人在原審第一次庭審中的自認吻合,基于上述事實和理由,本院確認亙業公司與盛隆公司達成了以本案涉案產品抵債的協議。之后,盛隆公司法定代表人沈新才所作的內容與之矛盾的陳述并無其他證據佐證,且沈新才前后幾次的陳述內容本身也不完全一致,不能推翻上述書證及自認,故本院對沈新才關于其公司不同意就上述產品抵債的陳述意見不予采信。基劍公司同時主張亙業公司在提走上述產品時,明知該產品不是盛隆公司所有,故亙業公司非善意取得。對此主張,基劍公司提供了盛隆公司法定代表人沈新才的陳述意見。對此,本院認為,從前文所提及的劉文明的書證、送貨單及發票等證據材料均未批露涉案產品涉及基劍公司權益,而從產品存放于盛隆公司倉庫之事實以及產品包裝所載事項,亙業公司有理由相信該產品系盛隆公司所有,現基劍公司僅有沈新才事后所作的陳述意見,沈新才的幾次陳述意見內容前后有出入,與其代理人的自認意見相悖,且盛隆公司又系本案利害關系人,故本院對沈新才關于在亙業公司拉走涉案產品時已經告知產品為其與基劍公司共有的陳述意見不予采信。基劍公司關于亙業公司為非善意所得之主張無事實依據,本院難以采信。綜上,亙業公司與本案中不構成侵權。
關于爭議焦點(二),本院認為,本案所涉產品為基劍公司與盛隆公司合作期間共同生產,現盛隆公司未經基劍公司同意擅自處分上述產品違反了《再生產協議》的約定,應屬違約。至于盛隆公司是否應承擔返還27噸二氯對硝基苯胺之侵權責任需雙方結算后方能確定,也就是說,盛隆公司構成侵權的前提是上述產品經結算已經確定全部或部分屬于基劍公司所有,則盛隆公司擅自處分基劍公司所有的該部分財產構成侵權。現雖基劍公司與盛隆公司均認可產品屬雙方共有,但因雙方對合作期間的業務尚未結算,故在本案中對共有的份額無法確定,則基劍公司要求盛隆公司承擔返還全部產品的侵權責任之條件未具備,故本院對其訴請不予支持。基劍公司可在結算后另行起訴。基劍公司又稱盛隆公司基于《再生產協議》負有妥善保管涉案產品的義務,現其保管不當,亦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對此,本院認為,即使盛隆公司按照協議約定應盡保管義務而未盡,也只構成違約,其應承擔的是違約責任而非侵權責任。基劍公司另主張盛隆公司與亙業公司惡意串通,損害其利益,但對此未提供證據證明,且該主張與其所稱亙業公司強行拉走貨物相互矛盾,故本院對基劍公司的該主張亦不予采信。
綜上,本院認為,亙業公司善意取得涉案產品,并已對產品實施處分,其主觀上不具有過錯,不構成侵權;盛隆公司違反了其與基劍公司的《再生產協議》約定,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又由于雙方之間的合作生產未經結算,致使涉案產品的所有權未確定,基劍公司要求盛隆公司承擔返還全部產品之侵權責任的條件尚未成就,故其要求盛隆公司返還產品的訴請不予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7,910元,由上訴人上海基劍工貿有限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劉登恒
審 判 員 ?張曉菁
代理審判員 ?王 怡
二○○五年九月二十日
書 記 員 ?朱 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張志強律師,1983年5月出生,系石家莊第一看守所法律服務辦公室常駐律師、法律顧問,石家莊律澤法律特約法律顧問,北京融吧金融特約法律顧問,河北省司法廳直屬律所——河北時代經典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專職律師,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理論水平,辦案認真負責,恪守職業道德,最大限度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當事人的一致好評。擅長死刑辯護、經濟犯罪辯護、財產犯罪辯護、涉黑涉惡辯護、暴力犯罪辯護、詐騙犯罪辯護以及金融借貸、婚姻家庭等民事糾紛,服務熱線:15373982619(微信同)。
高級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復核死刑改判用)
2020-10-14提請收集、調取證據申請書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一審單位犯罪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撤銷緩刑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執行通知書(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減刑執行通知書(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減刑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一審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普通程序用)
2020-10-14檢察建議書
2020-10-14解除取保候審通知書(送達執行機關)
2020-10-14解除取保候審決定書(送達犯罪嫌疑人)
2020-10-14撤銷強制措施通知書
2020-10-14刑事反訴狀
2020-10-14減刑申請書
2020-10-14退還保證金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對保證人罰款/沒收保證金復核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沒收保證金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移送案件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退還、返還扣押(調取)物品、文件決定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