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贛中行終字第14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范德良,男,1945年出生,漢族,農民,住尋烏縣文峰鄉楊梅村中村組。
委托代理人劉木生,江西海清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潘俊丁,男,1986年3月生,個體戶,住尋烏縣吉潭鎮團船村12排7號。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尋烏縣文峰鄉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古葉松,鄉長。
委托代理人鐘誠,尋烏縣文峰鄉司法所所長。
委托代理人謝強星,尋烏縣文峰鄉司法所干部。
原審第三人范羽豐,男,61歲,漢族,農民,住尋烏縣文峰鄉楊梅村中村組。
委托代理人范子明,男,1965年9月生,農民,住址同上,系范羽豐之子。
上訴人范德良因土地行政裁決一案,不服尋烏縣人民法院(2004)尋行初字第12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范德良及其委托代理人劉木生、潘俊丁,被上訴人尋烏縣文峰鄉人民政府的委托代理人鐘誠、謝強星,原審第三人范羽豐的委托代理人范子明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認定,原告與第三人爭議的山場坐落在尋烏縣文峰鄉楊梅村中村小組,原告有尋自證字第051730號自留山證,地名為內窩子,界址為東至山腳,南至集體山,西至天水,北至德良山。第三人有尋自證字第051729號自留山證,地名為到角窩,界址為東至山腳,南至德良山,西至天水,北至德良山。2000年1月第三人將到角窩山林租賃給潘錫文等人開發,原告兒子范家才作為見證人在租賃合同上簽字。爾后潘錫文在租賃的山林上開發種果,范家才亦在其自留山上開發種果。2001年原告提出雙方的自留山界址應以第三人到角窩山林破崗為界,雙方發生糾紛。經楊梅村調查后提出應以現有雙方劃定界址為準的處理意見,原告不服,申請被告處理,被告經調查后,于2004年8月25日作出文府處字[2004]10號處理決定,決定雙方界址以雙方現有斑界線為界,斑界線由雙方共同使用。原告不服,向尋烏縣人民政府申請復議,尋烏縣人民政府于2004年10月27日作出尋府復決字[2004]15號行政復議決定,維持了文府處字[2004]10號處理決定。原告不服,訴至法院。原審認為,原告的內窩子與第三人的到角窩兩山相鄰,是不同的兩個山窩,雙方山林界址與實地基本相符,原告超越界址要求分割第三人到角窩山林的請求沒有事實依據,被告的處理決定認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據此,判決維持被告尋烏縣文峰鄉人民政府2004年8月25日作出的文府處字[2004]10號《關于楊梅村村民范德良與村民范羽豐山林權屬爭議的處理決定》。
上訴人范德良上訴稱:第三人自留山證只有南界址以德良山為界的記載,而沒有明確界址的具體位置在破崗分水,被上訴人以上訴人兒子范家才簽字的租賃合同載明的界址認定為雙方山林的界址沒有事實依據,上訴人并未授權范家才在租賃合同上簽字,該合同不能作為劃定界址的依據;一審法院在庭審中只有一位審判人員和書記員出庭,合議庭其他人員沒有出庭參加審理,這是以簡易程序代替普通程序,一審審理程序違法。
被上訴人尋烏縣文峰鄉人民政府答辯認為:上訴人之子范家才代理簽字達成的界址合約應視為有效。劃分界址應按四至載明的最近地物標為準,上訴人要求劃分界址以主體山的分杈山為標準的理由沒有事實依據,結合本案實際以現有斑界線為界是合理的。
原審第三人在庭審中陳述雙方的界址已經協商劃定,后上訴人反悔,但上訴人兒子簽字確認的界址應是合法有效的,被上訴人做出的處理決定合法、合理,應當維持。
經審理查明,上訴人1981年10月19日取得尋烏縣人民政府頒發的尋自證字第051730號自留山證,該證載明地名為“內窩子”的山林四至界址是東至山腳,南至集體山,西至天水,北至德良。原審第三人1981年10月19日取得尋烏縣人民政府頒發的尋自證字第051729號自留山證,該證載明地名為“到角窩”的山林四至界址是東至山腳,南至德良,西至天水,北至德良。經現場察看查明上訴人與第三人的自留山屬南北界址相鄰,即“內窩子”的北面與“到角窩”的南面相鄰,上訴人自留山證載明“內窩子”的北面界址“北至德良”屬誤寫,實際應是“北至羽豐”。從“內窩子”的南面到“到角窩”的北面,整個地形呈兩個山窩形狀,在兩窩之間有一山埂由西向東斜入山腳,與“到角窩”北面相鄰的山林是“茶頭排”,該山林屬于上訴人。2000年11月22日原審第三人與潘錫文等人簽訂山地租賃合同,原審第三人將其“到角窩”山林租賃給潘錫文等人開發種果樹,在合同第一條寫明“四周界址:東至山腳,西至天水分界,南至家財(上訴人兒子)破岌分水為界,北至家財破岌分水”,合同由甲乙雙方簽字,村小組和村委會也簽章,同時上訴人兒子范家才作為簽證人在合同上簽字。合同訂立后,承租人在山上開發種果,2003年初上訴人對界址提出異議,雙方發生糾紛。經村委會調查認為雙方界址應按現有分界為準,上訴人不服,向被上訴人申請調處。經調查了解,被上訴人于2004年8月25日作出文府處字[2004]10號《關于楊梅村村民范德良與村民范羽豐山林權屬爭議的處理決定》,被上訴人認為上訴人兒子范家才簽字確認的界址有效,劃分界址應以四至載明最近的地物標為準,因此,雙方爭議的界址應以兩窩之間較為明顯的破崗為界,據此,被上訴人依據《江西省山林權屬爭議調解處理辦法》第10條、第21條規定,決定雙方界址以雙方現有斑界線為界,斑界線由雙方共同使用。上訴人不服該決定,向尋烏縣人民政府申請復議,尋烏縣人民政府于2004年10月27日作出尋府復決字[2004]15號行政復議決定,維持了被上訴人作出的處理決定。上訴人仍不服,向尋烏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本院認為,上訴人范德良的“內窩子”山場與第三人范羽豐的“到角窩”山場是兩塊互不相干的自留山。只是因相互間的南北界址,由于在雙方的自留山證中沒有明確標明兩山相鄰的具體標識,而是互以對方人名為界,從而引發糾紛。對界址不明確的山林政府有權結合山林的自然地形予以重新確認。經現場查看,從南面小路進從“內窩子”由南向北依次為“到角窩”、“茶頭排”,從“內窩子”山窩向北經山脊向西拐進另一山窩,再經山脊向東折出與“茶頭排”相連,從整個地形明確看出有兩個獨立的山窩,這兩個山窩以明顯的山脊為界。上訴人范德良主張其自留山證中載明的“內窩子”山林北面應在跨越山脊到另一山窩中心的理由沒有事實依據,不符合山林的自然地形,對其主張本院不予采納。被上訴人根據山林的自然地形對爭議山林的界址作出以較為明顯的山脊分界的處理決定既符合客觀實際又符合處理山林權屬糾紛的原則,認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依法應當予以維持。一審法院在開庭審理案件時其他合議庭成員未堅持座庭,由主審法官主持開庭審理案件,存在不當,但本案一審審理還是適用的普通程序,實行合議庭合議,一審程序并不違法。據此,上訴人的這一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61條第1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300元,實際支出費400元,合計700元由上訴人承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甘傳洲
代理審判員 周培敏
代理審判員 鐘起瑞
二00五年五月十七日
代理書記員 王五紅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破產清算組債務人到期債權執行申請書(破產清算文書)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二審改判用,樣式一)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終止審理用)
2020-10-14刑事裁定書(補正裁判文書失誤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減、免罰金用)
2020-10-14關于……(被告人姓名和案由)一案死刑(或者死緩)復核的審理報告(復核死刑、死刑緩期執行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立案登記表(刑事申訴案件用)
2020-10-14糾正不當判刑裁定意見書
2020-10-14刑事賠償確認書
2020-10-14不起訴意見書
2020-10-14指定管轄決定書(送達被指定管轄的人民檢察院)
2020-10-14×××公安局立案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不立案理由說明書
2020-10-14會見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申請表
2020-10-14×××公安局逮捕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隨案移交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看守所刑滿釋放證明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不批準延長偵查羈押期限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場通知書
2020-10-14保證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