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合同法》對無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作出了兩項規定。第五十八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解除后,因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無法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賠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遭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五十九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由此取得的財產歸國家所有或者歸集體、第三人所有”。此外,《民法通則》第61條還規定,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的當事人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說, “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遭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另一方因該民事行為給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造成的損害,雙方取得的財產應當追回并返還給受害人他說,可以看出,在合同被確認無效或撤銷后,當事人仍應承擔民事責任。以下將詳細闡述(一). 財產返還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被確認無效并被撤銷后,有權要求返還交付給對方的財產,即接受該財產的一方有義務返還該財產。在我國,理論上應達成共識:合同無效導致的財產返還不是基于不當得利主張,而是基于財產返還主張。合同無效,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不再存在,因此不可能確定哪一方違反了合同義務。同時,無論任何一方是否收到另一方的財產并因合同無效而失去法律依據,都應將其返還給另一方。沒有必要主觀上要求當事人有過錯,也就是說,應當執行返還財產與過錯無關的原則。返還財產時,返還財產的范圍只能是原支付的金額。對于返還后仍有剩余權益的,應當按照過錯原則采取賠償損失的方法。對于不能或不適合返還原件的,只能采取損失賠償的方法。采取這種措施的目的是將無效合同或被撤銷合同當事人之間的財產關系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因合同取得的財產存在的,應當返還原物。如果原件不存在,則應按一定的價格標準退還。至于具體標準,由于缺乏統一的司法解釋,實踐中存在著不同的做法,包括按合同定價、標的物成本價、簽訂時的市場平均價、無效處理時的市場平均價。上述做法是合理的,哪種方法更好、更合理,根據具體案件的不同情況,法院應遵循公平原則,任何一方都不應受益于合同的無效或解除。當財產被返還時,孳息是否會隨財產一起返還?合同法和民法通則中沒有規定。傳統民法理論認為,物權的轉讓應當與孳息的轉讓同時進行。如果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產權尚未轉移,標的物仍屬于所有人,(二)損失賠償,是指合同的過錯方對因自身過錯給對方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任何一方均無過錯,各方應根據各自過錯程度、主次、輕重承擔相應的經濟損失賠償責任。此處的“過失”是指雙方在簽訂合同時的過失。由于這一過失,雙方簽署了不應簽署的合同。這種過錯原則上應為“締約過失”。過錯賠償的損失包括兩種情況:一是一方有過錯,賠償另一方的損失;第二,雙方都有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什么是“各方承擔相應責任”,并不意味著各方承擔自己的損失,也不應意味著本方承擔另一方的損失。如果計算準確,首先將雙方在簽訂無效合同或被撤銷合同時的過錯大小折算為份額,然后按以下方法處理:(1)將該份額分別乘以各方的損失金額,得到各方應承擔的損失金額,然后將各方支付給另一方的金額的一部分抵消,一方應向另一方支付抵消后的余額。(2)將雙方的損害和損失合并為一項總損失,將雙方的過錯份額分別乘以總損失,得出各方應為總損失承擔的金額,然后確定哪一方應分別向哪一方支付差額(III)。國有化或歸還給集體和第三方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第58條,惡意串通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方利益的行為是無效的民事行為,從一開始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第61條第2款規定,“如果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方利益的民事行為,雙方獲得的財產應追回并返還給國家、集體或第三方”。由此可見,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而訂立的合同是無效合同,因此取得的財產應當在合同確認無效后返還國家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權利和義務受法律保護,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處理無效合同造成的后果,而是不能根據合同追究違約當事人的權益。責令過錯方無過錯返還財產時,還應當注意讓過錯方賠償其占有無過錯方財產的損失,并征得無過錯方的同意,例如利息。雙方均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在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如果合同標的物已合法轉讓給第三人并支付了對價,則第三人依法取得的權益不受其先前合同無效的影響。如果合同標的不能返還給無效合同的一方,造成一方損失的,造成合同無效的過錯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無效合同情形(1)以欺詐、脅迫的方式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第六十八條的規定,所謂欺詐,是指一方故意將虛假情況告知另一方,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錯誤表達意圖。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是基于欺詐人對欺詐人的錯誤理解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所謂脅迫,是指強迫對方違背真實意思,對生命、健康、榮譽、名譽造成損害,公民及其親屬的財產等,或者威脅損害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脅迫也是影響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根據《合同法》第52條,一方當事人通過欺詐、脅迫等手段訂立的合同,只有在損害國家利益的情況下,合同才無效。(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利益,所謂惡意串通,是指當事人為達到一定目的,共同實施訂立合同的民事行為,損害國家、集體利益的違法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相鄰權糾紛是否屬于特殊侵權
2020-11-28涉外婚煙須具備的證明材料有哪些
2021-02-26股份有限公司向銀行貸款需要股東簽字嗎
2021-02-01注冊勞務公司需要什么要求
2020-12-28購買公司股權是否承擔之前債務
2021-01-10當事人能否要求返還定金
2021-02-05小企業應付票據的核算
2020-12-27離婚后可以終止探視小孩嗎
2021-01-04逮捕后的偵查羈押期限的規定
2021-01-16當事人能否當庭變更訴訟請求
2020-12-14勞動合同變更的方式
2021-03-21法定代表人能否與另外一個單位有勞動關系
2021-03-03勞動法規定試用期一般是幾個月
2021-01-30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包括什么
2020-12-30團體意外險和個人意外險有什么區別
2021-03-14工程保險費有哪些計算方式有哪些
2020-11-23保險合同不能解除的條件
2020-11-16頂包事故保險不賠怎么辦
2021-01-05保證保險的分類有哪些
2021-02-14特殊家財險的一個經典案例
2021-01-23